当前位置>诗歌散文

犁桥寻韵

发布时间:2025-11-13    作者:张荣生

立冬过后,暖阳仍恋着人间,风里少了寒凉,多了几分清润。鼓楼军休八所组织我们这群军休干部赴犁桥水镇观光,老友们并肩登车,一路笑语闲谈,满心都是对这江南古镇的期许,欣然成行。

车至古镇入口,未及深探,便被一抹古朴气息包裹。踏入犁桥老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发亮,踩上去发出“咯吱”的轻微脆响,像是时光的絮语。两侧老屋皆保留着原木本色,青砖黛瓦层层叠叠,巍峨的马头墙翘角凌云,回廊挂落蜿蜒缠绕,搭配着雕花阁窗,在方寸之间将徽州文化的神秘韵味与江南水镇的诗情画意演绎得淋漓尽致。屋檐下的红灯笼随风轻晃,红得热烈,与黑瓦上的几茎枯草相映,古拙中又透着几分暖意。

顺着老街缓缓前行,转角处便撞见了状元楼。飞檐翘角的楼阁气势恢宏,朱红的梁柱虽染了岁月痕迹,木质纹理里浸着沧桑,却依旧透着掩不住的庄重。楼上的匾额与楹联字迹遒劲有力,笔锋里藏着锋芒,默默诉说着古时学子的寒窗苦读与凌云壮志。同行的老友指着楹联念道:“‘曹韩沙嘴团,铜陵出状元’,这可是唐代罗隐的诗句,《嘉靖池州府志》里都有记载呢!”我们闻言驻足,站在楼下仰望,阳光穿过雕花窗棂洒下,光影斑驳地落在肩头,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仿佛能看见当年状元及第时,鼓乐喧天、衣锦还乡的荣光。有战友笑道:“这般文脉悠长,难怪古镇透着股书卷气”。

从状元楼出来,循着潺潺水声前行,犁桥便静卧在河道之上。桥身由青石板铺就,历经百年风雨,栏杆上的青苔带着湿润的凉意,是岁月浸出的温润底色。桥下流水潺潺,载着几片残萍缓缓流淌,清澈的水面倒映着桥身与岸边的树影,虚实交织。导游介绍,相传先人们曾在村口的舒溪河上架起一座“犁耙桥”,因桥形酷似农具而得名,清代乾隆年间才改为雅名“犁桥”,后来此地设镇,桥名便成了镇名的渊源。站在桥上远眺,万丰塔的身影在薄纱般的烟岚中隐约可见,塔姿挺拔如卫士,直插天际。据说这座古塔由宣州知府选址建造,登塔可远眺长江奔腾东去,江堤旁的万丰圩田畴千里、风光尽收眼底,“万丰塔”之名便由此而来。

沿着河道继续前行,不多时便到了龙门桥。这座石桥造型古朴,桥面上的石板纹路清晰深刻,每一道痕迹都记录着往来行人的足迹。桥旁的文昌阁红墙黛瓦,掩映在疏朗的绿树之中,飞檐下的风铃偶尔发出清脆声响,透着几分清雅。我们拾级而上,登上阁楼凭栏远眺,古镇全貌尽收眼底:河道蜿蜒如碧带,屋舍鳞次栉比,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流云相融。

离开文昌阁,一行人踱步至漫园。园内草木虽褪去了盛夏的繁绿,却透着别样的风骨。枯黄的荷叶疏影横斜,枯梗顶着褐黄的莲蓬,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没有了盛夏的浓艳,反倒多了几分写意诗意。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脚下的石子路蜿蜒向前,两旁的灌木丛修剪得整齐。漫步其间,听着风声与雀鸣,看到阳光穿过枝叶洒下光影婆娑落在青石板路上,暖意融融,时光在此刻变得格外温柔。

日头西斜,我们踏上归途。冬日的犁桥水镇,没有春的繁花似锦,夏的绿意盎然,秋的层林尽染,却有着独有的清润与安然。它的美,藏在老街的石板纹路里,躲在状元楼的飞檐翘角中,浸在犁桥的流水波光里,也融在万丰塔的挺拔身影、文昌阁的清雅风骨与漫园的静美意境中。离去时,心中满是不舍,只盼着下次重赴这场与犁桥水镇的冬日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