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学园地

追寻月台上的“背影”

发布时间:2024-06-17    作者:吴天津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100多年前,朱自清与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告别,他看到父亲爬月台的情景,深受感动,写下了一篇家喻户晓的散文《背影》。

时至今日,当年朱自清笔下的月台,早已斑驳荒凉,卸下重负,成了历史的印记。为寻找那个文化符号,触摸《背影》里的真挚情感,我抽空闲时间,沿江边栈道,步行到中山码头。在这里,乘坐渡船到长江北岸边的浦口,重游了老火车站。过去,我经常从中山码头经过,熟悉这里的地形地物,但从来没有坐过渡船。这次乘渡船过江,还是第一次,我感到非常新鲜和兴奋。

上船后,我到二层船尾,找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了下来。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江面成群结队的货船,我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初,到浦口火车站乘车的情景。当时车站熙熙攘攘,往北去的乘客很多,广场十分热闹。我那次是到连云港下部队,乘坐的是绿皮慢车,早晨从南京出发,途径徐州,傍晚才到终点站。从那以后,我外出都在南京站,或南京南站乘车,再也没到浦口火车站了。

“呜,呜——”一长一短的汽笛声,打断了我的回忆,不到一刻钟时间,渡船靠岸了。浦口火车站,紧靠江堤边上,坐轮渡上岸后,穿过一条马路就到了。这座古老的车站,于1914年建成通车,是当年连接平津冀、鲁豫皖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19855月更名为南京北站,到200410月,它完成使命,停止运行了。如今,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下了浓浓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元素。

我走进火车站旧址,首先看到的是一块红色宣传牌,上面有两行显眼的黑体字。“在这里,一起追寻时光的印记,在斑驳的光影里穿梭”。父亲翻越月台的背影,伴着橘子的清甜,感动了一个世纪。我深深地凝望这块宣传牌,仿佛看见一位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吃力地爬上月台……

100多年过去了,这个火车站的候车厅、月台、雨廓、售票房、贵宾楼等建筑,依然保留着旧时的风貌,显得庄重而又典雅。那幢三层米黄色的大楼,格外夺人眼球,“南京北站”4个大字,静静地竖立在楼顶上。候车厅大门紧锁,墙壁涂料脱落,露出大大小小的砖头,散发出一股霉味。

振兴旅社津浦烟酒等原生态字迹,还留在几栋建筑屋的墙壁上。路边上的铁皮牌子、铁皮灯罩,都已锈迹斑斑,布满灰尘。车站广场中央,有一个大圆球雕塑,它是那次奉安大典的标志性建筑。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移至南京时,就曾停过这个地方。

我想看看月台,站在那儿,等待一个想像归来的背影。入口处在哪里呢?正当我犯愁时,遇到一位保安走过来,问他之后才知道,月台内部正在施工整修,早就封闭了。再过几年,这里修旧如旧,将是一道靓丽的景点。好在围栏有个门半掩着,从狭窄的门缝里,还能看到内部的景象。

如今,台月上空荡荡的,那锈迹的铁轨、腐朽的枕木、脱节的旧车厢,静静地葡蔔在那里。远处几盏信号灯,站立在草丛之中,用它黯淡的眼神,注视着伸向远处的铁道。月台左侧的几十棵梧桐树,绿荫葱葱,悄然无语,也在默默地等候背影。此时此刻,我心里有些淡淡的惆怅。

离开火车站时,我听到广场里有人在唱歌,她唱的是电视剧插曲《离别的车站》。离别的一幕,你几乎把手儿挥断,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我在这里痴痴的盼……”这动听的歌声,唱出了人间的情和爱,也唱出了我追寻背影的心底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