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学园地

人生古稀好个秋

发布时间:2025-10-11    作者:吴天津

金秋九月,褪去酷暑,染上白露,又迎来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夏去秋至,天高云淡,静中有动,沉淀着一场告别与收获的相逢。

天凉了,是温度计上的刻度,也是心境的一种隐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阳光雨露,给大地送来不同的馈赠。人到古稀之年,走过大半辈子,也慢慢出现了初秋的影子。幼年的天真,青年的浪漫,壮年的豪放,都成了过去的故事。而今的爷爷奶奶们,被岁月雕刻过的心灵,变得像秋天的云絮,又轻盈又透亮。晚云更作潇潇雨,拾得人间一夜凉。古代诗人描绘的暮色苍茫、秋雨声响,不正是对老年岁月的真实写照吗?

秋天的景色,失去春的净美、夏的绿意,仍有其独特的魅力。枫叶尚未红透,银杏正在酝酿金灿,落叶带着一丝迟疑,时而盘旋,时而驻足。人至古稀,其言行举止,也表现出类似秋天那样的含蓄。老人们说话不再过激,而像秋雨敲窗,轻叩人心;喜怒不再轻露,而像一杯温茶,余味悠长;锋芒不再突起,更加明白了糊涂一些的力量。

成熟,是枝头沉甸甸的哲学。秋天里,大地一片青黄,果村上、泥土下,都隐藏着丰收的诱惑。稻穗低唱,那谦逊的模样,恰似老人面对世界,所展示的丰盈和沉稳。生命到了初秋,老人最多的感慨,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之间,又到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时候。面对满头银发、苍老面容、多病身躯,难免有些忧伤。应该说,这是人之常情。

人老了,步入秋实岁月,其思想和行为,都充满圆融的人生智慧。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清醒,宠辱不惊的淡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勇毅,这都再现了老人身上的精神风貌。宝刀不老,风韵犹存。老人有着丰厚的阅历、精湛的技能,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钱钟书75岁奋力创作《管锥编》,吴孟超80岁还在站手术台,钟南山耄耋之年仍在奔波攻克病毒。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践行个人价值,书写了精彩的秋实人生。

秋叶告别枝头,看似叶落归根,但它把营养让给新芽,留下了未尽的诗行。对老年人而言,到了落叶的秋季,不仅有日到桑榆的晚景,还会迎来满天灿烂的彩霞。流水遇石则转,飞鸟适天而行。有了这种生存智慧,才能融入社会大合唱,增添满满的幸福感。应该看到,人老了没什么可怕的,只要放弃执念,顺其自然,不伤春悲秋,就会活得优雅开心,享受夕阳之下的美好生活。

渐老渐谙人生味。古稀之年,思想的升华、性格的圆融、好恶的澄澈、身体的衰弱,都在不断变化中延续生命。孔子曾经讲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这个年纪,老人的道德修养,就到了炉火纯青地步,更加懂得内在自由与外在规矩的辩证关系。经过风雨后,老人这棵枝叶茂盛之树,身披岁月沧桑,尽显永恒的自然韵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更艳紫烟起。只要老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开、放得下,就能给心灵一片鸟语花香,展现一幅静谧而壮观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