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学园地

军营里的笔杆子

发布时间:2020-11-17    作者:徐光献

人们常讲:部队是座大熔炉,军营是个大课堂。我们这些从军多年的老兵对这句话感悟特别深刻。我军的军营不仅是习武之地,同时也是成才之地。多年来,在平凡的军营里不仅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人才,同时也培养和造就出很多能耍笔扞子的大秀才。

军营里的笔杆子是吃苦和熬夜最多的人。他们既要与官兵一起参加学习和训练,又要加班加点地赶写新闻报道及各种材料。记得我当战士报道员时,都是在息灯号吹过夜深人静时写稿。那时夏天沒有空调和电风扇,一个人在连队库房里写稿,浑身上下只穿着短裤,热得汗水直往下流。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找件雨衣裹在身上,汗水顺着雨衣往下淌。军营里的笔杆子都是苦出来和磨出来的,不吃苦成不了笔杆子。以前军营里的笔杆子多数是从连队文书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连队领导把写报道和各种材料的任务交给他们。任务重压力大,压力变为动力,动力变成能力,慢慢地把笔头练出来了。不少文字人才是从写连队黑板报稿和团广播稿开始起步的,由于在基层打下了文字基础,就被调到了机关。七十年代我在团政治处当干事时,从股长到干事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当过连队的文书。我当宣传股长时,从连队文书中选拔两个参加南京军区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他们学习一个多月回来就提了干,都被直接调到政治处当干事。后来一个调到军区机关,一个转业后干到某市的电视台副台长,并成为小有名气的新闻专业教授。

部队的文字人才成长渠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搞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最能培养抓问题的敏锐性,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许多出色的政治机关干部包括其他部门的干部,都是搞新闻报道出身的。我所在团七十年代未至八十年代先后五任新闻干事都调到了军区机关工作。

部队文字人才成长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展工作研究。我所在团政治处从八十年代初大力开展政治工作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紧密结合新形势下部队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全团政工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运用研究成果指导部队建设。部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并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我团每年都有数篇研究论文被军区或总政刊物刊用,刊用数量甚至超过有的集团军。团政治处年年被评为政工研究先进单位。政工研究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我团的电化教育,军营文化建设,新形势下发扬三大民主,军民共建科普文化村等十多项改革创新成果被总政和军区推广。团政治处先后被军区表彰为先进政治处,被总政表彰为优秀政治机关,荣立集体二等功和三等功。由于坚持不懈地开展政工研究,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政工人才。有的成长为军区机关二级部的主要领导,有的还调到总政机关担任部门领导。还有一名政治处干事成长为全国著名作家,并担任了某省的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