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夕阳茶座

蝉 趣

发布时间:2023-09-01    单位:建邺所    作者:张礼忠
点击率:277
字号设置:

夏日的一天清晨,我开窗透气,突然一只“知了”飞入室内,并爬在纱窗上一动不动。我大善过望,这真是“自投罗网”,“众里寻它千百度全不费功夫”。于是,我立即关闭纱窗,生怕它再飞出去。并找来花草、盆景、一盒清水,放置阳台,希望它与我长伴, 欣赏其美妙身姿、闻听其动人的鸣叫。

在我的故乡被称为“知了”,它的幼被叫作“知了猴”是孩子们一种非常喜欢的昆虫,常被作为宠物饲养。挖“知了”,观察其蜕变成蝉的奇过程,尔后将其收入自制的小竹笼中,观赏把玩,可谓童趣盎然。

蝉的声清、纯洁、悠远,称得上是“天籁之音”。唐代诗人虞世南在其诗《蝉》中说: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思是说,蝉喜欢清凉纯洁的露水,饮过之后,便卖命地鸣。你听,它的声音是多么清脆,多么纯洁,多么悠远啊!它的鸣叫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它凭借秋风的和送才达成的,而是因为它身居高处,以及它了清凉纯洁的露水所致啊!此诗表面上是写蝉声之悠远,实际上充满了哲理,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立身高浩,无需凭借任何外界的力量,可声远播。

不仅如此,蝉声还可鼓舞斗志,使人乐观向上。如唐代诗人宾王身不幸,身陷囹圄,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萎靡,而是乐观向上,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志寄托在蝉声之中。仍在自己的《咏蝉》一诗中说:“西陸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听表予心。“诗人一语双关,由物及人,又由人到物,物人合一,其境界之高真是让人喟叹,令人佩服。

南北朝诗人萧子范的《后堂听蝉》又把我们带入了另一种境界里:“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轻飞避楚雀,饮露入吴园。”诗人赋予了蝉一种动态美,这首诗时我们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轻巧的小精灵——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一边飞一边鸣叫,那情多么意,多么迷人啊!记得时,我常被这种边飞边的蝉陶醉而流连忘返。

蝉,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的快乐,在夏秋初,成了孩子们“挖知了猴”、粘知了”的季节,我们常用小铲子从地下挖出“知了猴”,置于树枝上,欣赏其由幼虫蜕化为蝉的过程当看到蝉破壳而出时无不高声欢呼。而从树上“粘知了”更是将“蝉趣”推向了高潮。大家手长长的竹竿尖端“粘着物”照准鸣蝉一粘一个准。一天下来可以抓到56 只然后将其放入自的竹笼中,供养起来,的就是长期观其形、听其声,以搏一乐。

如今,我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但对蝉的喜爱有增无减,现在我已将飞入室内的蝉干化成了标本,精心保护,供我每日欣赏,虽听不到鸣叫声,但我已将其视而永久的朋友伴我余,并意趣盎然地吟道:“老又闻知了叫,举起手机拍个照。皓首老翁觅童趣,仿佛重回当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