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造就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浇灌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奋进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长江千年文脉,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长江绵延6300余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江从西到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汉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理单元,长江流域河网密集,拥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双江、湘江、赣江、黄浦江、杨子江等众多支流,沿着长江还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这些地理环境共同提供了流域内文化生长的生态条件,浇灌出长江文化的绚丽花朵。
长江文化的宏阔气象,离不开千万年的深厚积淀。从时间维度看,数千年前,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下游的良诸文化交相辉映。西周之际,形成巴蜀、荆楚和吴越三大文化圈。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宋宝南迁的历史变革,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文化资源持续向南集聚,确立了长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步入近代,工商文化成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文化记录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
从空间跨度看,长江流经11个省市区,青藏地区的藏羌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楚湖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交汇融合、互联互补,最终汇集为兼容并蓄、意蕴深厚的长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聚集带。
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涌现无数风流人物。今天,长江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焕发着勃勃生机。
长江文化具有独特内涵和突出特质。它包括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水运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是一个悠久博大、丰厚精深、不断演进、持续发展的精神宝库。
当今世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一系列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传承发展。
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让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聚焦长江题材,讲好长江故事,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体现长江文化内涵的优质文化产品,用长江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固本培元,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长江文化的教化功能,成风化俗,推动长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和社会建设,用长江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
江苏,以江得名、因江而兴、依江发展。为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彰显独特的江南文脉,江苏省今年举办了"长江文化节",致力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平台。我们军休干部,要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积极探索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撰写优秀的文学作品,创作优美的书画、摄影作品,让长江精神形成可见、可亲、可感的文化记忆,展示老兵对滚滚长江的特殊情怀。笔歌墨舞焕新意,长江文化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