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萦绕在记忆里的乡愁,是粘在舌尖上的味道,是家乡袅袅的炊烟,是余音绕樑的童谣……
老人们常说,喝了腊八粥,整个冬天就冻不着了。在很多老百姓的心中,过了腊八节,离春节就不远了。从历史渊源而言,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最早起源于宋朝。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也是养生佳品,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健脾养胃,对身体有着很好的调理作用。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各式各样的腊八节也是丰富的。古人喜欢用诗抒怀,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清朝道光帝《腊八粥》写出了朝廷在腊八这一天,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万头攒动,人涌如潮的景象:"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世普。盈几馨香細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我爱喝稀粥》中写道:"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过去的年》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小时候对腊八节的盼望:"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一一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专属食物。在腊八节这一天,喝腊八粥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熬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诱惑着全家人的味蕾。但是,过腊八节,各个地方有各自不同的风俗,比如有的地方祭祀、吃腊八面、制腊八豆腐,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都是一致的。有一年,我去陜北出差,正好在那边过的腊八节,他们那里吃的是腊八饭。黍是陕北做腊八饭最重要的一个食材,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冬至刚过,陜北农村妇女们就把秋天收获的黍和糯米泡在水里面进行沉淀。经过多日的浸泡,米在水中慢慢发酵,散发出阵阵清香,这是做陜北腊八饭的前期准备工作。白的糯米、红的大枣、黄的黍,三种食材互相搭配,然后放在蒸锅上蒸一个多小时,香喷喷的腊八饭就随着热气飘散到四面八方。在陜北地区还流传挂腊八穗的习俗,就是说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谷杆编织成谷穗子,里面装上红枣,挂在小孩的肩膀上,表达对小孩的美好祝福,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平安茁壮成长,也寓意着农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腊八节是传统文化风俗的传承,记忆中的腊八美味勾起许多游子依恋的情怀,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承载着普天下老百姓对家和国的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