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承载的不仅仅是年味,更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我至今还记得在乡下过元宵节的情形,那天早上,雄鸡报晓,天色刚蒙蒙亮,我便被大人从被窝里哄了出来,忙不迭地穿上新衣新裤,跟着爷爷一起打下手干活,做啥呢?贴窗花,贴福字,贴门神,贴春联。作为小跟班,我一边提着浆糊筒,一边拿着刷子,先贴的是窗花剪纸,两个圆圆的福字。
贴的春联是爷爷自已书写的,他用毛笔饱蘸墨汁,在红纸条幅上写上祝福的吉语,左右对称,那时我也看不懂,只觉得字是龙飞凤舞,黑色的线条游走在红色的纸上,红黑搭配,挺美的。院子外面的大门上,有几年爷爷还要贴上门神,是木刻彩印"门神"像,这个不知是从哪里倒腾出来的,也不见店里卖,听爷爷说是秦叔宝和尉迟恭尊神像,贴在左右两扇大门上,可以驱瘟逐疫。
做完了这些杂活后,我便可以自由活动,干干自已的正事,去小学校猜灯谜。猜完灯谜,我就开始玩,这时我会和几个小伙伴把一条红鞭炮仗拆散成一个个小的炮仗,每人分十个,我们借来大人的火柴,点着一根柴棒,然后一个接着一个间隔着点着引线,然后用尽吃奶的力气把小炮仗甩出去,或向上甩,或向远处甩,或向河边甩,或向竹林里甩,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和鸡鸭惊恐的尖叫声、乱窜声,快乐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天色淅淅暗了下来,这时我便早早收心回家来到灶间,看着奶奶将冬青、柏枝扎在一起,用红纸封好,插在米囤里或灶头上、门窗下,奶奶说这样"松柏常青",一家人可以讨个长命百岁、万年长青的好口吉。
做汤团圆子,先要磨好米粉,用糯米浸好水,用汤勺把米放在石磨里慢慢磨成,圆糯米颜色粉白、黏性强。水浇开放入汤圆,大火煮熟后,汤圆会在滚水里漂浮起来,上下翻动,熟了的汤圆配上自制的米酒,甜甜的、又酒味十足。汤圆细腻滑爽,甜馅中又加挂花,鲜香扑鼻。
华灯初上,各家各户的灯都点亮了起来,鞭炮声声,爆竹隆隆之后,有种田家的小孩还要和大人一起把稻草扎在竹竿上,点上火把在田野里,来回奔跑玩耍。一边挥动火把,一边驱赶虫害,希望来年减轻灾害,祈求农田丰收。
元宵节的重头戏赏花灯粉墨登场,孩子们拿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到打谷场或大的水泥地上汇合,灯笼有的是带轮子的兔子灯,有的是挂在细竿上的鱼儿灯,有的是活灵活现的蝴蝶灯或蚱蜢灯。
我的灯笼也是大人帮我制作的,花了三天时间,请求老竹匠师傅帮忙做的灯笼。虽然过程大费周章,但我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终于拥有一只兔子灯笼,我牵着它到处炫耀。在花灯的游行中,我小心冀冀的牵着兔灯笼,看着灯笼在静静地赶它的路,和天上的月光,远处的炮仗闪光融合成一串串美丽的灯线,从乡村的小路上一直蜿蜒到远方。
奶奶这时要讲古了,说这元宵节赏花灯是大有来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杀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派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凡间的人们。于是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叫每家每户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玩花灯、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不会派天兵来捣乱了,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闹花灯的喜庆活动。传说归传说,元宵节这个美好的节日确实带给我很多儿时的快乐和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