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夕阳茶座

由“变半饱”想到的

发布时间:2024-02-17    单位:玄武军休四所     作者:魏蒲
点击率:370
字号设置:

上了年纪的人都懂得,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每逢佳节或者遇上亲朋好友聚会,餐桌上总是格外的丰盛。但吃饭仍然只是吃七成饱,因为只有这样,才既不饿又不撑,让胃舒服,又有益于健康长寿。如若胡吃海塞,吃得脑满肠肥,容易引起百病。这种凡事适度留有余地的态度,使我想起一种“半饱人生”的生活智慧,如同高明的画家,入画的景物再多,也总要在画页上留出二三分空白一样。

道徳经》上云:“大成若缺,其用不㢢。”意指最完美的事物往往带有残缺,它的功能不会因此消失;同样“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表明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可能像是空虚,但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半饱人生的观点,即是对任何事物都保留一些空间,可使人生更丰富完整。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早上升起的太阳到了中午,很快就要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所以做人也应该“求缺惜福”。一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他为了警示自己,特意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以此不断地提醒告诫自己,惜福求缺。

历史上以“半饱”为官箴的清宰相陈廷敬,他为康乾盛世立下过汗马功劳,为官50余年,却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虽贵为朝廷宰相,却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仍以“我自常贫甘半饱”而自勉,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文学家金农写诗赞扬陈廷敬的清徳余风:“独特清徳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同样,在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祖传家训是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上的“留余匾”,上面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留以还子孙。”正是因为康家历代子孙都做到了自觉“留余”,凡事张驰有度,适而可止,始终留有余地,特别是一直远离穷奢极欲。为此,康氏家族整整繁荣昌盛了十二代,长达四百多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铁律。其实,“半饱”和“留余”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展现的都是崇高的思想境界与宽广的博大胸怀。可见,以“半饱”的智慧去做官,可保洁身自好,全身而退;以“留余”的态度来治家,可保家业不衰,子孙兴旺。

正如尼釆所说“一切烦恼皆来源于过多的欲望”。无数事实证明,用半饱思想来治愈物欲的貪婪,用自律来节制生活的奢侈,既是符合客观实际富有成效的明智之举,也是许多仁人志士的实践经验之谈。诸葛亮就说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古人凡事求“半”,表面上看是亏损,实则是丰盈的。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人生岂能多如意?万事应求半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