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姑娘提着满满一篮子绿色的种子,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了人间。柳树娃娃是最早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植物,它生长得最快。柳树的枝条碧绿碧绿的,微风一吹,柳条便迎风摇曳,让人感到无比温暖……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无数文人墨客用尽美好的诗词来形容、赞美春天。他们对“春”情有独钟……
五代李煜诗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最后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一一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最春风得意的时刻。由于诗人是在梦醒后想繁华的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概。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唐朝贺知章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后两句写的是早春的景象,柳枝刚吐出细细的嫩叶,春风还带着寒意。面对这刚刚萌发的春色,诗人轻轻地自问自答,那细细的柳枝是谁裁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我们仿佛看见春风像一垂发飘佛妙龄女子,正在柳丝中舞动剪刀,轻巧地剪出一条条青绿色的丝带,那姿态是何等美妙动人,真是绘形于纸上,传神在眼前。
宋朝欧阳修诗曰:“尊前拟把归朝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此词咏叹离别,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只有饱尝爱恋的欢娱,分别才没有遗憾,正如同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将人生别离的深情推放成遣性的疏放。
元朝白朴词曰:“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词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重点采用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词家根据自已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金朝元好问诗曰:“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一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描写海棠含苞待放时清新可人的风姿,文字浅易,含意隽美,构思精巧,耐人寻味,彩笔精绘,韵味醇厚。
明朝于谦诗曰:“寄语天涯客,轻寒肩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这首诗写的除夕夜的寒冷,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诗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蔑视严酷的恶劣气候,满怀信心地和恶劣环境斗争的乐观精神,抒发了诗人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豪情。
清朝方世举诗曰:“阁外青山阁下江,阁中无主自开窗。春风欲拓滕王帖,蝴蝶入帘飞一双。”第一句并无奇处,简单的景物铺垫。第二句就有点意思了,制造了一个悬念。第三句把春风形容成一位书法爱好者,意欲拓帖。最后一句进一步递进,形容春风把蝴蝶也招惹进来了。这里不仅用“两只蝴蝶”体现了春风,更把春风写成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学子,在意境上高出一筹,堪称咏春风的经典之作。
古人的这些诗句,描绘和煦的春风、无穷的春意,尽情表达出诗人的内心喜悦。明媚的春光照在大地上,万物呈现出一派生机。春风像神奇的画笔游走大江南北,走过山川、掠过都市,为乡村和城市生活增添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