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夕阳茶座

小话随园

发布时间:2024-03-28    单位:鼓楼九所    作者:丰国炳
点击率:1202
字号设置:

南京的历史文脉清晰,蕴含着灿烂辉煌的光芒。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皆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六朝时期诞生在南京的《昭明文选》对后世影响深远,据唐代的史料记载,其地位与儒家经典并列。由于历代科举重视《文选》,成为科举的必读书目,其所代表的文学风格成为了古代文学的典范。刘勰在南京著《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千古词帝李煜与南京渊源就更深了。明清小说典范《儒林外史》在南京写就,李白、王安石、刘禹锡等名人与南京结缘很深,李渔、袁枚在南京建筑园林并写就流传后世文化名篇。所以南京为我国唯一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不足为怪,当之无愧。其中本文提及的随园值得说一说。

随园,原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所建,建于1706年前后,后归江宁织造隋赫德所有,后又为袁枚所有。地点位于金陵小仓山(今南京市广州路西侧)。随园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原属曹家,曹家被抄家后,转到隋赫德手里,后隋赫德又被抄家,园子被袁枚买下,取名随园。曹家的姻亲曾说随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雍正五年(1727)年,曹頫(曹雪芹的父亲、另一说为曹雪芹的叔父,红学界有争议)因行为不骚扰驿站亏空等罪名被抄家,由内务府郎中隋赫德接替曹家产业,此园归隋所有。不久隋赫德又因贪污被抄家。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购得此园,寓居于此,改名为随园,自号随园老人,并成就著名的《随园诗话》和《随园食单》。随园或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随园的修筑颇能体现袁枚的匠心独运。袁枚在其遗嘱中曾说:随园一片荒地,我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枪金;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图书则青田黄冻,名手雕镌;端砚则蕉叶青花,兼多古款,为大江南北富贵人家所未有也。可见与随园配套的器物、古玩之奢侈,花费之巨大。随园的景点建设颇为精致。过红土桥,即随园。柴扉北向,入扉缘短篱,穿修竹,行绿荫中,曲折通门。入大院,四桐隅立,面东屋三楹,管钥全园。屋西沿篱下坡,为入园径。屋右拾级登回廊,北入内室。顺廊而西,一阁,为登陟楼台胜境之始,内藏当代名贤投赠诗,谓之曰诗世界……北折入藤画廊,秋藤甚古,根居室内,蟠旋出户而上高架,布阴满庭。循廊登小仓山房,陈方丈大镜三,晶莹澄澈,庭中花鸟树石,写影镜中,别有天地。……东偏簃室,以玻璃代纸窗,纳花月而拒风露,两壁置宣炉,冬炭,温如春,不知霜雪为寒。……斋侧穿径绕南出,曰水精域,满窗嵌白玻璃,湛然空明,如游玉宇冰壶也。拓镜屏再南出,曰蔚蓝天,皆蓝玻璃。……上登绿晓阁,朝阳初升,万绿齐晓,翠微()白塔,聚景窗前。下梯东转,曰绿净轩,皆绿玻璃,掩映四山,楼台竹树,秋水长天,一色晕绿。。单就随园窗户的装饰,采用了当时国内还非常稀少的玻璃,其色彩有蓝、绿、白等多色,营造出蔚蓝天空的蓝晶世界,冰晶玉洁的白色世界,绿杨垂柳的绿色世界,让人称奇。可见袁枚为了造这个园子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财力。袁枚死后,他的子孙继续经营着随园,随园的声名远扬,许多人慕名造访,欣赏随园的景致,因为参观者众多,随园的门槛都被踩坏了,每年都要更换一两次。

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在《随园琐记》中记载:典试提学以及将军、都统、督、抚、司、道,或初莅任所,或道出白门,必来游玩,地方官即假园中设筵款待。游园之人,以春秋日为多,若逢乡试之年,则秋日来游之人,更不可胜计算。缘应试士子总有一、二万人,而送考者、贸易者,又有数万人,合而计之,数在十万人左右。既来白下,必到随园,故每年园门之槛,必更易一、二次。可见随园绝对相当于今天的大网红和著名5A级景区。

随园在道光初年开始颓败,这时距袁枚去世不到30年。到了太平天国进驻南京时,随园遭到了较大破坏,园林景观被开垦成粮田。咸丰三年随园毁于太平军的战火,太平军之所以要毁掉随园,据说是因为袁枚的一个孙子曾在苏州做过知县,与太平军交过手,让太平军锐气大伤,太平军嫉恨袁枚的孙子,也就嫉恨袁枚,毁掉随园(确切原因如何有待考证,但是随园被毁于天平天国年间的时间很确切)。今天随园、百步坡的地名还存在,但是物是人非。在太平天国时期,随园被辟为了稻田。上世纪50年代,袁枚墓还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随园先生墓道,并树立皇清诰授奉政大夫显考袁简斋之墓石碑一块,碑文为古文字学家、桐城派三鼻祖之一的姚鼐(此字读nài,笔者注)所撰。文革中全部被毁,仅残留墓址。19743月,建设五台山体育馆,对袁枚墓址进行了全面清理。袁枚留在南京的物质遗存也消失了。袁枚晚年定居南京,修筑随园,为南京打出了一块享誉中国的文化品牌,包括《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文化著作在内,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今天随园的原址依然可以找到,伴随《随园诗话》、《随园食单》这样的文化佳篇。

据说随园鼎盛时,南到今天的汉中路的北面,北到广州路的南面,东到红土桥为界,西到乌龙潭为界,可见规模有多大。红土桥今天已经消失了,属于清代老地名。具体地理位置尚有文献可考证,红土桥位于安品街与千章巷之间跨运渎,今为巷名。我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红土桥原为南宋乾道年间留守建康府的洪遵所建,因方位与北乾道桥分列南北,此桥在南,故名南乾道桥。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载:红土桥者,南乾道桥之俗名也。尝有掘地深三尺,见其下土色皆红,而知见称之由。盖冶麓之余气焉?夏仁虎《秦淮志》载:运渎水自斗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即南乾道桥也。其地以治麓余气,掘地三尺,土皆红色,俗以桥名。”(麓为山脚下树木,治麓或者治麓之余气我意即为处理这些树木所残留的树桩经年累月变成的,或者属于烧制木炭所残留遗迹。笔者特注)

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小区与随园有很大关系,可以确定当年的江南著名园林(随园)旧址主要包含今天的南师大随园校区,因此缘故,今天很多人称呼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为随园,做为文史地理文章来说,不是很严谨。袁枚在《随园记》写到随园位置为“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笔者对这一带地貌非常熟悉,北门桥的文化古迹精确位置现在还在,历史更悠久,五代时称呼玄武桥,南唐时改为北门桥。小仓山的地名现在不用废弃了,史料记载“小仓山为清凉山之余脉”即袁枚说的“山自清凉胚胎”。今天99.9%的南京人都不知道在何地方以及精确位置。我在电子地图上用GPS卫星定位精确测量,由北门桥西行二里(即1000米)的大致位置在今天的五台山体育馆和随园大厦,今天可以结合多方史料和实察考证小仓山在广州路的西面、清凉山的东面,这样一比较完全可以确定主要在今天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南山和西山一带(可能还包括五台山体育馆那一片高地,1974年建设五台山体育馆,几个大场馆建设需要平整掉大面积的山体,挖掉大部分山体属于必然),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那边的小山现在主体还在,主要为南山宾馆、理化楼、新图书馆、部分学生生活区、部分教工住宅。南京师范大学在没有建仙林校区之前,所有本科生、研究生都在随园校区上学和住宿,每天需要多次往返教学区和住宿区之间,必然要经过一段上下坡的高地,很吃力,大约在1984年左右学校开放了一段从宿舍区到教学区的防空洞,防空洞大约有300米长,建在山体中,夏天非常凉爽,这样学生每天就不需要上下坡爬山,省去了很多体力。夏天走在防空洞到教学区或者上完课回到宿舍,免去了风吹日晒,享受了片刻清凉。此段防空洞我也曾无数次走过,印象深刻。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由金陵女大演变来。随园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20世纪初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和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金陵女子大学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走势,按照东西向以会议楼为中心轴线布置,向南北左右两侧展开,布局工整,平面对称,建筑物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造型均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

校园按东西向的轴线对称布局,入口采用林荫道加强空间的纵深感,主体建筑物以大草坪为中心,对称布置,100号楼后面设计了1个以人工湖为中心的花园,中轴线的西端结束于丘陵(西山)制高点的中式楼阁(现已不存)。建筑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结构采用先进的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物之间以中国古典式外廊相连接,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为中西合璧的东方建筑群,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合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1984年笔者有幸在五台山体育馆见证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南京师范大学命名成立大会这一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