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兵民是胜利之本——再访两大战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02    单位:鼓楼军休七所    作者:邵孟生
点击率:558
字号设置:

日前,我再次踏上寻访台儿庄、淮海两大战场之路。站在弹痕累累的断壁残垣之间,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置身于浴血厮杀的场景中,我不禁浮想联翩。两场战地搏击,都是以一方胜利而告终,敌人不同,而胜利的一方却都是中国人。胜败的原因,在两处纪念馆都明确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心的向背才是决定战争结局的根本。

先看台儿庄战场,这是一场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共产党坚持民族大义,和昔日的敌人国民党联手抗敌。国民政府调集29万中华儿女奔赴战场,他们与凶残的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李宗仁临危受命,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王铭章师长坚守滕县阵地最后殉国,迟峰诚固守台儿庄直至最后胜利,张自忠以将军之身冲锋在前,陈钟书旅长战死后依然紧握拳头。英雄营长被子弹击中腹部,他一手握住流出体外的肠子,一手提着大刀继续冲锋陷阵。尽管敌我装备悬殊,但在我军奋不顾身的勇猛拼搏下,日寇吉谷廉介师团被歼灭大部,战役以我军伤亡5万多人的代价毙敌2万多人。此一战,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本军国主义叫嚣3个月占领中国的梦想彻底破灭,提振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民心、民族自尊心的激发,是全国人民鼎力支援。战争的初期,我党就战役的部署、战术的运用为李宗仁将军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同时广泛发动群众踊跃支前,使浴血奋战的将士有了可靠的后方。而日寇的暴行早已激起全中国人民的仇恨,他们的精良装备只能一时得势,但打不垮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战争的胜负早已有了定论。

再看淮海战场。战争的主角之一依然是国民党军队,对垒一方则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国民党出动了80万装备精良的机械化军队,气势汹汹地从四面八方向我军扑来。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只有60万人,而且是装备低劣的疲惫之师。特别是刘邓大军坚守大别山根据地,在蒋介石军队的反复围剿中,减员失装,战斗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指挥下,我军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大规模战役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淮海战役的结果是蒋介石军队被歼55万多人,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几乎丧失殆尽,从此,长江以北再无大的战斗,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争角色的转换,结果却大相径庭。台儿庄战场上战胜日寇的胜利一方,在淮海却输得精光,也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民站在共产党一边,是国民党政权注定失败的根本原因。想当年,抗战胜利了,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人们以为中华民族从此可以休养生息,乐享太平盛世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民族大义,不计前嫌,毛主席毅然亲自前往重庆,和蒋介石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在全国人民反对内战的呼声中,国共双方最终签订了和平协议。可是,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反动派就本性暴露,依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以数百万军队向各解放区大举进攻。但是,战争的结局是不以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淮海战场与其说是军队在打仗,不如说是全国人民在讨伐国民党反动派。战役期间,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支前,送军粮、抬担架,出动支前的民工就有100多万。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当时正值寒冬,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穿的是解放区人民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吃的是老百姓推碾子拉磨日夜赶制的白面馒头和煎饼,而被困的蒋军,饥寒交迫,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军官们抢到有限的空投物资竟然在包围圈中做起了买卖。成群结队的蒋军举着白旗向我军投降,为的是吃上馒头和烤火取暖。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政权焉能不败!

正义之师是不可战胜的。联想到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以劣势装备打败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