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浅议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0-05-08    单位:秦淮十所    作者:张相轮
点击率:82
字号设置:

中国古代山水诗深受现代人喜爱。2千多年来,它经过朦胧期、萌芽期、发展成熟期,渐次积蓄汇合成为一大文化艺术宝库。仔细回味这一产生发展过程,对今天如何传承创新很有启发。

《诗经》产生是山水诗的朦胧期。《诗经》源于西周,成于春秋,约在公元前11-6世纪。这一时期,流行自然崇拜以及图腾、占卜。《诗经》颂辞属于这一类。但在民歌(风)和雅中是以山水描述作为引发内心情感的“比兴”对象来写的。如《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这是从两条河水交汇引起的波浪欢腾景象比喻男女求爱的欢欣。在《小雅.节南山》中写道“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澹。”是通过描述终南山的高峻、林木茂盛作比兴,引出平民或奴隶对权势贵族的恐惧与愤恨。这时还没有单纯、独立的山水诗。这种审美风尚,大致延续到《楚辞》和汉乐府。

东晋是山水田园诗的萌芽、形成时期。其原因:一是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必然日益走向丰富多彩;其次,社会生产进步,特别是江南的开发与繁荣,加之连年战乱,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文人士族因为国家分裂、政治腐败产生失落苦闷情绪,就通过寄情山水转移政治抱负和思乡之情。陆机、陶渊明(356-427)等人的山水田园诗已呈现鲜明的以自然审美为特征的风格,追随者也逐渐多起来。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诗组,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认为是一种清雅脱俗的审美境界,以“东篱”喻清新自然、独立人格的诗歌范式。这一时期哲学上兴起玄学之风,是老庄哲学吸收儒学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哲学,向往的自然清静的忘我境界,逃避现实纷争与痛苦。南朝时期的谢灵运(385-433)、谢眺(464-499),山水诗形成流派。中国文学史认为谢灵运开创了古代山水诗,且在诗歌语言表现技巧方面有重要贡献。南朝诗人鲍照说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很多就是自然的诗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他的侄子谢眺,即谢玄晖,又称小谢,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构思清丽。如“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数百年后,诗仙李白在游览谢氏故地时常怀想自己追踪谢灵运足迹,“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顿悟谢眺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写出“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思壮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等名句。

唐宋是山水诗的发展成熟期。诗中山水田园诗佳作名句很多,影响巨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柳宗元、苏轼、秦观、范成大等,经典山水诗影响至今。

纵观文学史,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山水的审美抒发如同对自身人格人性的抒发一样,总是自然而然、天人一体的。大致形成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汉代及汉以前以山水作为比兴手段的时期;二是东晋至南北朝以后以山水为主题创意描写山水壮美秀丽,同时抒发诗人爱国爱家爱自然、旷达脱俗情怀的时期。三是近现代诗(含近现代古体诗)中,山水描写复归于对人的主体站位的观照,从山水中映射自身人格追求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