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花不沾园中色,墨叶只对清风摇。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在中国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之雅喻,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
中国兰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它没有华丽的艳姿,没有奇特的花和叶,却有着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深受国人喜爱。
兰之精神、兰之情怀、兰之境界,根植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中,历代仁人志士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留下了无数咏兰诗篇。古代文人中,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友”,把良友喻为“兰客”。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贫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展现了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兰当为王者香”之语,是孔子对兰花之美德的推崇。
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达了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屈原在诗篇中把兰喻为君子,故后人把兰视为君子高洁、有德泽的象征。
兰花,俗称兰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很多,叶子丛生,条形,花有多种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以嫩黄、绿黄居多。中国兰有五大家: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和寒兰。
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心扉的香味,“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色”的性格,深得人们的赞美。
兰花的花瓣通体一色,洁白透香,玉脂凝膏,腻于蚕肤,更显其高雅清洁,纯真质朴。兰花初开的时候,有许多花苞,蕊如明珠,小巧玲珑。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花瓣雪白,仿佛涂上了一层银粉,因为它有七朵花,人们叫它“七仙女”。白色的花下衬托着绿色的花茎,远远望去,好像一片小竹筏上覆盖着疏疏落落的白雪,是那样的纯净。
明代·张羽:“泣露光偏乱,寒风影子斜。俗人那解此,观叶胜观花”。兰花的叶子又细又长,呈柳叶形,舒展着,如同仙女的飘带,中间还夹着一些刚刚长出来的嫩绿的小叶。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个个向上挺拔。青葱的绿叶,在墨绿色叶片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青翠欲滴,绿叶嫩得让人不忍触摸,好像一掐就能挤出水来。
“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兰花在蓬蒿荆棘的丛林中静静地生,在无人喝彩的山野里悄悄地长,它习惯了寂寞和孤独,习惯了空谷久疏的月亮,习惯了冰雕雪蚀的生长环境,花开花谢随意,云卷云舒淡然。宋代·郑思肖尤擅画兰,宋亡之后,元朝统治者请他作画,遭其严词拒绝。此后,他画的兰花,一直都暴露根部,旁人问其故,他答曰:“国土之不存,兰根焉能着地?”,借此抒发其爱国之心与亡国之痛,传为千古佳话。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板桥题画·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爱兰、赏兰、画兰之情跃然纸上。
夏浅春深蕙作花,一茎几蕊乱横斜。宋代·易士达:“春到兰芽分外长,不随红叶自低昂。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幽兰接续香”。观兰,闻竹,品茗,捧卷,不失为一种雅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