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湖农场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境内,是六十年代围湖建立起来的一个军垦基地。在这块军垦土地上,部队官兵辛勤耕耘了57个年头,2022年8月,正式移交给融通公司。
1991年5月,组织上安排我到丹阳湖农场任场长,没想到,在我参军入伍,走出了祖祖辈辈忙碌的那片土地22年后,又和土地打上了交道,而且这一干就是20个年头。在与这块肥田沃土相守相伴的20年里,经历过辛酸苦辣,也有过欢乐微笑,流下过汗水,也留下了记忆。
一、这是一个曾令人神往的地方
古丹阳湖称“大泽”、“巨浸”,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随着先民们不断围泽造地,大泽古丹阳湖逐步解体,至解放初,丹阳湖面积184平方公里,仍是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的泽国。昔“丹阳八景”有“荷花夏月”、“莼菜秋风”、“云边落雁”、“沙上眠鸥”之称。夏季水盛时,汪洋含蓄,浩翰无垠,风帆沙鸥出没,远山浮黛,俨然一幅湖山画稿。隆冬水涸,湖滩暴露,有大量的芦苇、莎草等水生作物。水产品十分丰富,有鱼、虾、蟹、蚌、哈蜊、茭菰、菱、芡实、莲藕、莼菜等。有“日出斗金”之誉,尤以“金脚红毛蟹”最为著名。
1966年12月,部队为落实毛主席“5.7”指示,开始围湖造田。此次围垦丹阳湖20平方公里,造田22467亩,始称丹阳湖军垦农场。至此,丹阳湖只剩下运粮河水面外,就这样永远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名存实亡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另一幅境况。昔日波光粼粼的湖水被大堤挡在了湖外,千百年前沉寂的湖底泥见天日,23公里长的大堤蜿蜒伸展,宛如一条青色巨龙,昂首挺立,滕然欲飞。每年汛期,它就象一条守护神,阻挡着凶猛的洪水,保护着万亩良田。数代官兵象白杨一样,在这里默默的守望,用自己的青春和执着,年复一年的为它梳妆打扮,用辛勤的汗水,把它灌溉的如此美丽。湖区道路平坦宽阔,沟渠纵横,条田排列整齐,排灌设施齐全,旱涝保收。昔日的黑土地披上绿色彩装,郁郁葱葱,清澈的外河水映着蓝色的天,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夏季麦浪滚滚,秋季稻谷金黄,尤如一幅天然图画。湖外运粮河水日夜奔流,安然注入长江,船舶往来一片繁忙,汽笛声声似向军垦官兵致敬!站在堤顶,微风拂面,心旷神怡,有缘身临其境,在此生活劳作,实为幸事。风景这边独好,令人神往。
二、这里也是一个战天斗地,与自然灾害搏斗的战场
凶险“三大害”:
1.老鼠传染病。老鼠传染病是官兵最担心的事。围湖造田后,湖区变成了农田,老鼠很多。据军事医学研究所和卫生防疫所资料记载,湖区内曾出现“三线鼠”,传染流行性出血热,从1971年12月至1984年12月,就传染了278人,造成了8人由出血热而失去了生命,这其中还有4名来农场锻炼的大学生。到90年代,虽然消灭了“三线鼠”,但鼠害仍很严重,虽经连年灭鼠,但效果不佳,仍然威胁到粮食生产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2.血吸虫肆虐。绿水青山枉自多,水网稻田产钉螺,钉螺本无害,尾蚴寄生坏,血吸虫附体,健康受伤害。我场1996年抽血化验一百多人,26人得传染,场长我排名第一个。治疗血吸虫的药物,其毒副作用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此药恶臭难入口,治疗同时也是对患者的毒害和摧残过程。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毕竞要比血吸虫的危害轻得多,所以大家恨病吃药也得忍毒治疗。
3.洪水猛如虎。每年汛期的抗洪抢险是最惊险的事。丹阳湖地处“三水会合处”(长江水下泄、皖南山区水流经运粮河、横山山区水经人工河汇入长江)。6月底7月初,堤外一片水茫茫,堤外河水面高于湖区内房屋顶一两米,迎湖面水面宽阔,大风一刮,石臼湖水漫过大堤,惊险无比。官兵吃住大堤上,查渗漏、疏导流、堵管涌、排人墙。围湖至今,共出现8次大的险情。本人经历过5次。1998年,洪水80天不退,1999年洪水也肆虐了50多天才退去。官兵喊出的口号是“湖堤死守严防”。抗洪持久作战,人人铁金钢,洪水猛如虎,堤固若金汤,57年来,大堤稳固,安然无恙。
4.农耕真辛苦。栽秧头朝下,弯腰九十度。雨雪天扬化肥,娇阳易晒谷,高温喷农药,时常有中毒。夏秋“双抢”日,不分夜与昼。官兵有雅号,人称“三乎乎”:下地水田里,天天“泥乎乎”、整天太阳晒,个个“黑乎乎”、下雨地里跑,人人“傻乎乎”。避风躲雨事,那个不清楚?农业露天厂,风雨那能顾?没有这股劲,请出丹阳湖。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环境再恶劣,官兵能扛住,都不在话下。最难是忍耐,最怕“三大害”,生活很单调,文化生活少,除了看电视,就是甩老K。寂寞人苦恼,谁都受不了,曾有来人问,这里咋生活?官兵一致答,我们都能过。
三、这是一个值得官兵骄傲的地方
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广大官兵都经受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但同时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领导的赞誉和组织上的褒奖。两万两千多亩良田,种出过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生产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上级单位,深受广大官兵的欢迎,为部队提供了补助,为搞好后勤保障,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内部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减轻了国家负担。
在部队生活实行标准加补助的政策下,农场还开展多种经营,办起了加工厂。农场麻纺厂生产的麻条,曾参加过广交会。工厂被安微省外贸公司评为“出口创汇,支援四化”、“发展部队生产,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
这里办的酒厂曾酿造出香甜绵柔的美酒,至今让人难忘怀,想起来口水直淌,都说“釜山大曲”赛茅台。
这里曾养出了肥美的鱼、虾、蟹。2004年开始改种植为养殖,全部养螃蟹。古时有“金脚红毛蟹”,名扬天下,今有“中华绒鳖蟹”名冠江南,丹阳湖螃蟹遍销宁、沪、杭,远销全国各地,可与阳澄湘大闸蟹媲美。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造就人。凡从丹阳湖走出的官兵,无不感到农场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个人锤炼或成长进步的帮助。这里形成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丹阳湖精神”,激励着历代官兵,这些优良传统,时时都有用,永远不能忘不能丢。
这里仍是一片净土。丹阳湖常年坚持种植和养殖为主,没有造成污染,保持了良好的生态,仍是一块风水宝地。
丹阳湖农场是我的第二故乡,对这块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吃过苦,流过汗水的地方,记忆更深刻,也值得回味。虽已退休多年,但仍留恋第二故乡,每年都要回去看看。回顾一下丹阳湖那种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想想过去的付出,是值得的!怀念丹阳湖,就是怀念当年的那股劲,那种可贵的精神!
自己虽退休多年,尽自己所能,就是用文字、图片把农场的经历汇总起来,作为一段历史资料,永久留存。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张照片记录着一段历史,这些永久的记忆,书写了丹阳湖农场一页页独特的绚丽的诗篇!
谨以此篇献给曾经谱写过丹阳湖农场历史篇章的老首长老战友和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