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抹不去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3-07-17    单位:鼓楼五所    作者:何玉高
点击率:1972
字号设置:

一九七0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作为我军第一支铀矿部队正式组建,部队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705部队。这支部队的成立凝聚了党、国家和军队首长的殷切希望。一支支铀矿部队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成功地将中国送入了核大国行列。

南字705部队(607)受基本建设工程兵指挥部和二机指挥部的领导。部队成立之初,军区首长非常重视,特批团机关通过现役抽调、工学改兵、招录新兵等方式,快速实现人才队伍构建。分别从南京军区司政后机关、部队等20多个团级单位抽调干部、战士1000多人;从西北182地质队、江西608地质队,选调400多名工人工改兵;从南师附中、南京四中、晓庄中学、梅园中学、白云石矿矿办中学、溧水中学等学校选调近700名学生学改兵;从江苏、安徽等地紧急征兵1500人。战友们从四面八方集结到705部队营地,组成了4000多人的铀矿部队。全团下辖四个营,驻地分别为:一营驻江苏省溧水县洪蓝公社,二营驻南京市中央门外幕府山黄方村、窑上村,三营驻安徽省金寨县响洪甸大别山一带,四营驻安徽省芜湖市火龙岗公社、无为县昆山公社三公山。成为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这支部队“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当时部队没有营房,有的住在老百姓家,有的住在临时工棚。后来逐步自己动手盖了干打垒房子,用茅草、毛竹做材料。团部是借用原通信总站办公楼,在中山北路283号。和江苏省70办公室、江苏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在一个大院里办公。机关工作人员在察哈尔路16号办公,当时在原通信总站办公楼办公的有团首长和司政后部门首长。

部队创建初期,条件十分艰苦。首长们每时每刻都关怀着部队的成长,他们从江苏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调来部队所需物资、从老部队调来部队所需装备、从农场调来部队所需粮食,甚至还有一头头大肥猪。首长的关怀像一股股暖流,激励着607团这支新建部队的成长和发展。部队官兵不负众望,时刻牢记着“当兵光荣、劳动光荣、吃苦光荣”的口号,白手起家,先生产,后生活,一手抓采矿冶炼,一手抓基地建设,用毛竹、芦苇席片,把一排排临时工棚和营房搭建在山脚下,人拉肩扛,把一台台钻机安装在高高的山头上,用风钻,铁锹,镐头,把一条条的探矿坑道钻入地下,一道道探矿沟槽通向四面八方。一辆辆运矿的大青蛙车奔驰在矿山和冶炼厂之间。水冶连的战友们冒着高强度的核辐射裸手接触黄色糊状的高浓缩铀(铀含量20%以上),使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全团指战员常年奋战在深山矿区遭受着强大的核辐射,同志们全凭着为国防采铀矿为国家做贡献赤胆忠心,今生无悔。

1970年至1985年期间,607 团主要在苏浙皖开展铀矿冶炼、铀矿普查、勘探工作。1970年到1974年,以铀矿开采、冶炼为主,在江苏省洪蓝“七一工地”、南京白云石矿东化车间、安徽省金寨县水治厂,开展铀矿冶炼工作。1975年到1985年,以铀矿普查、铀矿地质勘探为主,15年后,在百万大载军的政策下,基建工程兵撤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南字705 部队集体转业。

虽然部队存在时间不长,却为中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摸清了苏、浙、皖地区的铀矿生存情况,取得了大量工作成果,为国家探明了多个有较大应用价值的铀矿床,并为国防原子能事业提供了数量可观的核原料半成品浓缩铀。

1971年底至19725月沈阳军区、广州军区、成都军区、福州军区先后派人来607团参观学习,他们回去后也都分别组建了部队,达到了铀矿部队的鼎盛时期。

20214月,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组为纪念基建工程兵组建五十周年,来南京采访我们607团有关干部、战士。607团作为国家组建的第一支铀矿部队被列入国家记忆,载入民族史册,这充分肯定了我们铀矿部队为国家原子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感到无尚光荣。值此纪念八一建军节之际,为了追忆当年那段风火燃情战斗岁月,把战友们又重新带回那火热的军营生活之中。谨此回忆一下这一段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