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暮然间,吹皱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3-12-05    单位:鼓楼军休六所    作者:王炳臣
点击率:1393
字号设置:

   2023年12月1日早上6时许,由《乾坤读书与分享》公众平台,正式发布了我撰写的《三个大个儿一面旗》的叙事散文。

   文章记录了38年前,我与原驻镇江高炮旅直属队特务连官兵结缘。如今,古稀之年的我,怀着紧迫的心情,撰写这篇有情感和有温度的文章,详实回放"三个大个子"带领全连官兵书写的那段辉煌历史。其意图有三:一来是帮助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战友们,作一个梳理小结;二来启发教育后人,向曾经的特务连官兵学习致敬;三来,不给我人生留下遗憾,假若我老年痴呆了,再也没人能用文字记录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啦!

   文章发表以后,我的老首长卢立银将军在微信中说:“刚才拜读大作感慨良多,以前只见部属为领导写文章立传记歌功颂德,而你却相反为部属立传,为老部队歌功!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改编了,从这里走出来的人无比怀念,也有点痛惜,你能写点东西流下来也是这个部队幸事!”

   我任高炮旅作训科长时的首任高炮旅旅长张炳兴老首长在微信中说:“炳臣,今天一口气拜读了你的大作,感概万千!回忆追思曾经的部属,透视你对老部队和对老战友的关爱!爱兵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能把部属的人和事记录得如此详尽生动还是不多见的,值得我敬佩。说明您对老部队和所带兵的深厚的爱,这种爱上升到您当年带兵时与兵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心心相印。在我任旅长时,你是深入基层蹲点最多最长最幸苦的旅领导,至今还历历在目。谢谢你老战友追思老部队的人和事,感概万千!这是每个老兵永保当兵情怀的根本原因。”

   两位德高望重,培养我长成,改变我命运,确定我人生正确走向的老首长第一时间,发微信对我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我很受感动。 

   耄耋之年不善拿笔的周香元老连长写出了长长的感人的留言;参战老战友黄海国反复阅读此文后,两次写出精彩感言与大家分享;同乡战友黄葆生、刘新兄弟也献上精彩感言;眼睛接近失明的战友张善康,让孩子把文章读给他听,他用语音回复夸奖了我。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由老部队保留下来的谢营长、桑连长在微信里说,他们已经组织现役官兵学习了此文,以此来鼓励大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再创辉煌。

   还有,阅读人数之多,留言人数多、质量高更是使我感觉喜悦和幸福。

   客观地看,由于时间长久,古稀之年记忆力减退,此文只是回忆了三个大个子任职期间一些片断,更多的精彩内容在众多战友留言中纷呈展现。

   战友金仕生在留言里说:“文章中的三个大个子都是我的好战友、好兄弟。我1987年至1994年在旅作训科当参谋,特务连是作训科分管的单位,工兵排和防化排业务受作训科指导,因此平时联系比较多。

   罗会旺连长是安徽人,跟我爱人是老乡,我结婚时他还送了一套精美的茶具,可惜英年早逝,我们还会时常想起他。

   许刚健、高圣明从排长到连队主官我也是见证者,后来我离开高炮旅后虽联系不多,心里一直想念着他们。

   说起特务连我曾有一件至今难以忘怀的事,1989年8、9月份,时任高炮旅参谋长程云清,向我和特务连工兵排官兵传达了集团军关于将1979年以前生产的所有批次地雷、手雷、爆破筒、雷管等过期武器弹药全部销毁的重要指示,受领任务后,作训科安排我负责,特务连由刘典军排长带工兵排具体实施。先从弹药库把需要销毁的地雷、雷管领出来,然后用车拉到十里长山山脚下,选择一个很深的山凹,再用人工把销毁弹药往山上搬,那地方林密草长沟壑深,全是陡峭的山路,加上天炎热,蚊虫叮咬,我和战士们一起一趟一趟地搬,不时提醒多加小心。待搬到销毁点时,人人汗流浃背,脸上手上被蚊虫叮咬得全是红点点,有的还肿成了包。

   销毁这些险危品,安全风险大,一方面派出警戒哨,另一方面监督具体操作,一次销毁量不能太多,起爆后,要对销毁结果进行检查。这样前前后后一个多星期,共销毁雷地等一千五百多个、雷管几万枚。记得最一波销毁时,当排长带两名班长,现场勘察,没留后患,摇动绿旗以示安全的那一刻,我和战友们在隐避掩体里激动得抱成一团,圆满完成任务后的激动泪水,与湿透迷彩的汗水交织在一起,那种场景终身难忘。此事,我们受到集团军通报表彰。

   现己是镇江传染医院行政科长的蔡勇跟我说:“他上初中的时候,1986年8月13日,他第一次到原60军游泳池游泳,不小心误入了深水区,后被特务连的卫生员蔡士用等四名战士救上岸时,全身僵硬,几乎没有了生命体症。他们立即对我展开了紧急抢救,做人功呼吸,包括在送医院的路上仍不停息,直到送入医院急救室抢救到次日凌四点钟,我才慢慢地苏醒了过来”。

   为了感谢救命之恩,在解放军镇江359医院工作的蔡勇父母亲,热情推荐卫生员蔡士用到医院口腔科学习深造,学得一技之长,蔡士用当五年兵退伍回温州老家后开口腔科珍所,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口腔医院,目前已经把医院开到了省城杭州,在服务当地群众的同时,也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让人羡慕。

   被救者蔡勇立志向恩人学习致敬,高中毕业选择了当兵,在部队里他积极向上,表现突出,积极争做善事好事,热心帮助其他战友,被推荐考上了军事院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军队干部。转业后成长为地方医院的一名优秀行政管理人员,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37年来,蔡勇与救命恩人保持着密切联系。当年卫生员蔡士用等四名战士抢救施救中学生蔡勇的英雄壮举,与蔡勇一家知恩图报的事迹,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有情感有温度的正能量吗?

   这浓浓情,深深的爱,源于我们由一个共同的"家"即原炮兵第六十六师、高炮旅和防空旅;源于我们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源于我们在回忆中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模样;源于我们一脉相承的精神上的“血亲"。

   在当下,知识信息井喷的年代,分分秒秒即可知晓世界各种新闻趣事的便利条件下,浮躁快节奏生活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唯一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人,离开部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还真情回忆三、四十前老部队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许多战友说,此文发表以后,战友群里高兴热闹得像过大年一样,有的挥笔写感言,有的语音讲故事,还有的给多年没联系的首长和战友打电话。此情此景让人十分感动。

   真情回忆过去,除为老部队留下有温度的文字,启发教育后人外,引领首长、战友和广大读者一起乐,正是撰写此文的初衷所在。

   回忆文章从初拟到正式发布,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难″字。难以对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及当时的心情回忆清楚。为此,我与费林银、黄卫东特地去南通找三个大个子之一的许刚健战友和亲历者卢开茂班长了解情況,一一校对核实。

   文章写了一半,我突患感冒发烧,无奈搁了几天才完稿。文稿发给若水老师编辑修改审定,他说,质量可以,同意给予编辑和推出。他编辑后发给我审阅,约好了三天以后他驾车2400公里到海南即发表。可我等了四天没有他的消息,第五天若水老师发来微信说,他到海南即病倒了,在当地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一苏醒过来,就马上给我发了一条微信相告。

   此时此刻,向大病一场,尚未痊愈的若水老师抱病编辑修改此文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关注和传阅的首长、战友们以及广大读者致敬!祝大家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