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令我难以忘怀的三件事

发布时间:2024-06-18    单位:鼓楼五所    作者:宫恒举
点击率:456
字号设置:

我和高秀英从相识,到永别共58年,我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支持,相濡以沫,特别是她对我的关心支持很多,最受感动,深受教育,牢记心中的三件事。

暖心的毛衣。我现在有七八件毛衣,厚的薄的,上衣下裤,纯毛的,混纺的,手工打的,机纺织的,多种颜色。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穿毛衣还是凤毛麟角,1962年初,我在炮兵560团政治处青年股任见习助理员,部队调防到蚌埠南营房,只有张干事穿黑色毛衣,他说,穿毛衣柔软蓬松,轻便暖和,美观大方,我很羡慕,心想,什么时候自己的才能穿上毛衣。10月上旬,经人介绍,我和蚌埠东海烟厂职工高秀英相识,见面两次交谈,双方留下很好的印象,本月底,我随部队到凤阳、定远、嘉山县的交界处,称为三界一带山区野营训练3个月,因住地经常流动不便通信,春节前回营见面时,她手提挎包,说我送你一件礼物,猜是什么?因两次见面我都穿的军服,讲是便衣上装,不对;因是寒冬,讲是帽子,也不对。她便从包里拿出一件紫色毛衣,让我穿上试试,正合身,真是穿在身上,暖在心中,深感她的关心,她的爱护,她给的温暖,内心感激。那时还属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买什么都要票,好不易弄到两张票,购买的毛线,起早带晚一针一针的织成,说明她的心中有了我,装着我,爱着我,关心我,为了我。这件毛衣我穿了多年,一直暖在心中。

困难自己克服。1966年,我在驻扬江苏独立师一团政治处任干事,10月份家属协调到扬州仪表厂工作。后来部队到南通支左,而后调苏北守海防,家属仍住在扬州营区。开始小姨子帮带小孩,后来我妈妈来带一段时间,因弟媳要生小孩回家了,家属既要上班,又要带两个孩子忙家务,实在不易。1971年暑假后,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离校约500米,要过一条马路,过桥后沿着河边走,不但没人接送,中午放学回家自己吃饭,下午放学还要到幼儿园接妹妹。文革期间,工厂下午下班开会多。10月中旬的一天,因开会时间长,家属9点半后才到家,看到儿子在床上睡着了,在室内寻找,没看到女儿,把儿子叫醒,问妹妹呢?不知道。你接回来了没有?接回来了.接回来到哪去了,不知道。这时心急如焚,便在院内到处找,没找到。李副团长在家,住在旁边,便把他们夫妻叫起来找,在院内还是没找到,家属进家坐立不安,心如刀绞,干哭无泪,还要找,因住房在高处,进门要上6个台阶,出门往下一看,女儿靠在台阶西旁下面睡着了,抱起身上冰凉,坐在床上,用棉被包着,心疼的哭了一场,事后没有告诉我。当时省军区在镇江,我在政治部组织处任干事,11月下旬,谷主任带宣传处倪副处长和我到苏北部队调查基层建设情况,回来时路过扬州,主任说,你在家过两天,我回去和你们处长说一下。谢谢首长关心。我到家后,家属才把夜晚找女儿的事说了。我说,事后怎么不告诉我呢?告诉你,怕影响你的工作,你又不能回来带孩子,有困难自己慢慢克服吧!我便写信回老家,家人得知后,12月底母亲来了,解决了难题,到第二年秋天,家属调镇江工作,母亲才回家。

政策上把关。1988年我在省军区任副师职调研员,初秋的一天,弟弟来电话说,明天下午我带女儿景芬到你那里,请办件事,办成了更好,办不成不埋怨。我再三问什么事?都讲去了再说。来后拿出一份景芬的假档案,请你设法给她办个退伍证。我说,不当兵怎么能办退伍证呢?他说,我们凤阳县有2人未当兵已办了退伍证,都安排了好工作,女儿在县招待所做临时工,如办成退伍证就能安排正式工。我说,这不符合政策不能办。我们老远跑来,看在兄弟的份上,要去给问问。这时亲情战胜了政策观念,便到军务处询问。处长黄炳荣,我在团里任副政委时,他是参谋很熟悉。我说明来意。他说,这不符合政策,不能办,如想办,你请示陈副司令,他如同意再说。 我回家 ,放在桌子上的档案不见了,家属问?你弟弟带女儿来做什么的?我如实地的告诉。你给办了没有?我去问了,说不能办。你是长期做政治工作的,这点政策观念都没有,明明是违犯政策的事,还去问。如果此事办成了传出去,影响坏,肯定要受处分,轻重难说,我要知道他们来办这事,门都不让进。家属是1959 年入党的老党员,政策观念强,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虚心接受批评教育。便告诉弟弟,此事不能办,让他们回去了。这事印象深刻,一直留在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