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我的第一笔润资

发布时间:2025-04-21    单位:玄武三所    作者:季宝立
点击率:1622
字号设置:

我在农村读完小学六年,写过练过毛笔字,但分不清欧、颜、柳,不知道草、隶、篆。至于美术字什么宋体、黑体、变体,压根儿没听说过。

1965年秋,12岁的我步入没有围墙、没有门楼的烈士初级中学(校名与所在人民公社同名,为纪念革命先烈而立,1992年更名为吉庆初级中学)。入学不久,高年级老师陆鸿升带着俞长国等几个高个子学生,在学校操场南边朝北的墙上写“大字”,我便凑上去看热闹。

陆老师边讲边操作,先用长尺、粉笔在墙上打框,然后用白石灰填白。“点如歪瓜子,横细竖粗,横的右上角加三角,竖、撇的起笔像立鸟……”

我这个低年级的学生看着听着感到有意思,也就跟着比划、动手起来。几个人写写画画大半天,“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八个近一人高的大字呈现在我们面前。陆鸿升老师告诉我们,这叫“宋体字”。

从此我对美术字、对书法有了兴趣,开始寻找资料(那时小地方买不到字帖)模仿、练习,拜老师、询章法。宋体、仿宋体、黑体,楷、草、隶、舒同体都试一试。不管走到哪里,看到写得好的字就琢磨、就临摹,没有纸笔,就在自己的身上、在地面上比划。

堂兄季宝金从县城请来一高人,用隶书写了一幅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贴在生产队泥墙顶上,我不时地去看、去临、去仿,前后练写了超百遍。后届的书法、美术、文艺才俊章进同学告诉我,另一学校的李晓星老师舒同体写得好,我十多次步行几里路到他家拜访求学,最后获得他亲自为我书写的一本舒同体字帖(保存至今),练习有了临本。

学着练着,渐渐有了一些长进。之后我又与高年级的老师、同学在学校的墙上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等大幅标语和数不清的墙报、黑板报、大字报。

1967年的“秋忙假”(那时农村学校在暑假后还有一个“秋忙假”,让孩子回家帮助大人抢收抢种庄稼),不知是哪位“贵人”推荐的,公社农业机械厂通知我去写标语。灰色砖墙、红色砖墙上刷白字,白石灰墙上写红字;宋体、仿宋体、黑体、变体都用上;内容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由于我当时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几,引得不少工人驻足观看“细伢儿”写大字。

我苦干了七天,全厂包括农机修理厂房、棉花轧籽厂房、棉籽榨油厂房的墙上都有了浓浓的政治色彩。结束时,脸庞微黑的胖子厂长(不知道姓名)说标语写得不错,让会计按每天八角钱给我计发了工钱,共五元六角(相当于当时一个社员近两个月的劳动工分所得)。这是我人生的第一笔“巨额”文化收入,时龄14岁。

陆鸿升老师不仅语文教学出色(后调入全国名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任语文教研组长),书法也很有水准,尤其是隶书笔划流畅,古朴典雅。进入高中后,他成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如鱼得水,不仅跟着他学习文章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主题的确定、结构与组织、语言表达、格式规范等,还经常与他切磋隶书如何规整笔法、布局结构、神形兼备,提升整体美感。

从军20多年后,我曾重返农业机械厂看看,斑驳的砖墙上仍依稀可见当年的字迹:“备战、备荒、为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现在光阴又飞度了30载,不知饱经岁月洗礼的那厂房、那标语可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