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海岸线上一座繁华的水上城市,一条状若游龙的大运河贯穿全城,177条河流纵横交错把城市分割成100多座小岛,400多座桥梁又把整个城市连成一体。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没有交通红绿灯,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这座“百岛之城”景色旖旎,风光独特,风景如画又古韵十足,是意大利最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威尼斯及其泻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整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不足6万,每年都吸引着2000多万游客来此度假观光。
来到威尼斯,首先要乘坐豪华的“水上大巴”沿着大运河游览观光。大运河两岸分布着许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建筑,还有横跨运河两岸的廊桥,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城市风景线。游船驶入大运河入海口时,成群的海鸥扑面而来,伴随着游船相互追逐,上下翻飞,争抢着游客抛洒的食物,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家伙愣是扑腾着翅膀从我们身边掠过,引来一片惊呼。位于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也叫威尼斯中心广场,是威尼斯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广场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围城”,周围分布着圣马可大教堂、威尼斯总督府、圣马可钟楼、圣马可图书馆、新旧两座政府行政大楼和拿破仑翼大楼等著名历史建筑,广场中央的圣马可钟楼顶高98.16米,是威尼斯的最高建筑,可乘内部电梯直达楼顶平台俯瞰水城全景,每到整点时分,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广场上空,响彻水城的四面八方。
玻璃器皿制作是威尼斯匠人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我们参观一家老字号的玻璃作坊,只见一些普通的矿物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后融化为炽热的彩色液体,工匠大师施以巧手,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一具具流光溢彩的玻璃工艺制品脱颖而出。参观结束后,我们在琳琅满目的玻璃工艺展柜中,挑选了一只精巧别致的水晶玻璃小船“贡多拉”,作为威尼斯之行的纪念。“贡多拉”在威尼斯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是威尼斯人传统的代步工具,如今成了专供游客在内河水巷观光游览的“水上的士”,它全身漆黑,船身狭窄,两头翘起,每船可乘4~6人。小船在迷宫般的水巷中蜿蜒穿行,水巷沿岸的房屋年代久远,沿河而居的人家窗台上摆放着鲜花,门口系着小船,河水泊泊,鲜花盈盈,小船悠悠,水巷人家的生活情趣可见一斑。
威尼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那时候生活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居民经常遭受北方蛮族的骚扰和掠夺,为了避乱,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大海中的泻湖群。他们到远方的森林中砍伐大树削成木桩,又从沿岸采来巨石,先把木桩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地打入泻湖底部,再以巨石压实填平,盖上房屋,安家落户,这些散落在泻湖岛礁上的居民点,成为早期威尼斯城市的雏形。经过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到了10 世纪前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威尼斯已经发展成意大利北部最繁忙的港口城市和贸易中心,15世纪前后,从水上拔起的威尼斯共和国进入全盛时期,大批顶尖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建筑大师和雕塑大师慕名而来为这座繁华的“水上都市”锦上添花,给威尼斯留下了众多建筑杰作和艺术精品。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威尼斯狂欢节”,蜚声全球的“威尼斯电影节”,年复一年热度不减。可叹的是与此同时,威尼斯的水患也接踵而至。导游告诉我们,1966年11月4日,大量海水涌入古城,圣马可广场陷入水深1.2米以下,全城有60%以上的地区被水淹没,大水造成5000多人无家可归,并毁坏了无数的珍贵文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现在威尼斯每年都有120多天浸泡于海水中,专家估计100多年后威尼斯将完全被水淹没。为了挽救威尼斯,意大利政府曾经采取多项措施如建造防洪墙、防水闸等,终因耗资巨大被长期搁置,目前威尼斯已成为“欧洲最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曾经因水而兴的威尼斯,如今面临着因水而废,因水而亡的窘境。威尼斯的水患告诫我们,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筑牢生态屏障,持续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才能让人类文明的成果世世代代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