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年的7月24日至28日专程乘坐高铁来到南浔古镇一游,这几天正是台风“格美”来袭,一会风一会雨,夏天的气温很高,这几天没有风雨的晴天,温度都在36摄氏度以上,台风来了气温有所下降,人体也感觉到比较舒服,唯一的不方便就是雨多而且猛烈。我考虑到夏天出游首先不能气温太高以免中暑或者其他身体不适合,这种间隙台风天气在闷热的夏天还是比较难得,于是我决定来一场雨中游览南浔古镇,应该别有一番烟雨江南自然和文化风味。
高铁到达湖州,我打车从住宿的酒店来到古镇的南大门,下得车来,由于中雨,游客并不太多,再说作为退休人员就没有必要在双休日人多的时候游览,这一天正好是工作日又加上雨天,游客比较少,能给我带来雨中游览古镇的新奇感。我一边游览一边关注古镇的历史演变。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
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旅游景区共分三大区块。第一块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2001年6月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南浔古镇获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7月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成为湖州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在雨中从古镇的南大门开始慢慢沿河边散步直到百家楼,路程有3公里长,沿途的江南美景让我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画面有:
雨打连廊画中游;清澈的河水无一点杂物,现在正是汛期,江水河水都很浑浊,这里的河水还像春天的河水那么清澈。河岸都是由方正的大石块垒成,内行人一眼看出都是有年代的古物,用的是中国传统石匠工艺建筑。岸边的树木枝繁叶茂,品种繁多,最主要的水杨柳,三三两两耸立在两岸,雨中的大风一吹,柳舞翩翩,与绿色的河水染成一色,豌豆大的雨粒密集垂直打在河面上,水面上到处是大大的水球和小小的水珠,水球和水珠表面映衬着柳树的绿,满眼的生机盎然。最亲切自然就是旅人在河边两岸走路,有等长的木质连廊为行人遮风挡雨,又丝毫不影响对两岸美景的亲近与欣赏。
石拱桥;江南古镇都是沿河而建,桥是生活方便的必然产物,在南浔古镇的河边两岸,有一座座古桥连接两岸方便来往的居民、八方来客。这些桥都是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石拱桥工艺建造,这种石桥工艺非常独特和科学,年代越久牢固性越强。
水网;南浔古镇里面的水网很有意思,不是一条河流从这头流到那头,它是水网套水网,大河套小河,河网密布,河河相同,外围就是大运河,古镇内最小的河流也就2米左右宽,河水一样的清澈见底。古镇里至今还有不少原居民生活在里面,他们淘米洗菜还保持千年流传的生活方式,直接在河水里清洗。
手摇船;这里的手摇船多到数不过来,就是那种木船,顶上铺的是芦苇,以便遮风挡雨,据说这里的居民家家都有船,家家都有码头,我想这应该是说的60或者70年代的事情吧。木船的划桨就是那种摇橹,船工左右摇晃木撸就能让船快速前进,神奇的是还能通过摇橹让木船转弯甚至倒船。古时候船是用来运输货物、载客的最主要运输工具,尤其是当地的特产湖丝就是通过这种手摇船运输外出到达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现在这些手摇船主要用来运载游客观光。
枕河人家与建筑;河边有一片一片成群的古民居散落在两岸,沿河的一面墙就是在河里面,支撑这面墙的是一根根的粗大木桩。这面墙上有许多木窗,打开木窗,人仿佛生活在河面上的船里面,这种惬意只有在江南才能享受到这种独有的生活气息。
石板路;古镇沿河两岸最有特色的就是这透着包浆、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事、又有多少人走过的、一块块长长的、整齐利落的青石板铺就的河岸步道。步道很宽,大约3米左右宽,估计古时候不光要走行人,还要走牛马车、独轮车,以方便两岸的商贾。
除了感受古镇的古朴和现代生活气息,我重点参观了张石铭旧宅和小莲庄。
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张石铭原来名叫张均衡(1871-1927年),字石铭,号适园主人,清光绪二十年(1874年)举人。他除继承祖业经营丝绸、盐业外,还在上海开设慎大钱庄和东南信托公司,开展标金、投票、公传学业务,并经营房地产。
此人不但在经商中颇为精明,而且在文化艺术上极具品位。他生平好石,故字取“石铭”。他还对书画、碑刻、书籍十分爱好,与晚清民初的一些文人、名流交往甚密,如吴昌硕、郑孝胥、丁辅之、毛福庵等。 他这个宅子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其风格之奇特、结构之恢宏、工艺之精湛、建筑之精华,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原主人张钧衡(1871-1927)的祖父为张颂贤,父亲张宝庆。张颂贤系南浔“四象”之一,以经营辑里湖丝和盐业发家。因经营恒和丝行出名,人称张家为张恒和。张颂贤之子张宝庆、张宝善分家后,张宝庆购得明清史学家、诗人董说和“四象”之一顾福昌两人的住宅,称南恒和,立堂名懿德堂。张石铭旧宅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楼层错落。前进院为二合院,二三进院为三合院,前进院二合院有轿厅,面阔四间,和轿厅相连的是一座砖碉如意门楼,门额刻有吴昌硕所书“四德作永”四字。门楼四周雕有“群仙祝寿”等图案,雕刻采用镂刻手法,层次分明、富立体感。与门楼相对的是正厅懿德堂,匾额系南通张謇所书。其面阔三间,高大宽敞,厅后有屏门,需要时全部打开。二进一厅二厢,称“小姐楼”,亦称“女厅”,楼上供女眷居住,楼下为女主人接待理事之用。雕砖门楼,有吴淦书匾额“竹苞松茂”四字,楼厅装修极为精致,扇窗装有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以蓝色为主。玻璃上的图案包括花卉、农作物、瓜果等。三进厢房粉墙上嵌有硬木漏明窗,雕有芭蕉叶图案,故称芭蕉厅。该厅平时为家人休闲品茶聚谈之处。天井中有一傲立似鹰的英德石,称“鹰石”或“英石”,为江南罕见的石中珍品。
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设有更衣间、化妆间的豪华舞厅,地砖及油画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色砖瓦砌筑。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等,均体现欧洲十八世纪建筑风格。楼前有一天井,载有二棵广玉兰,树龄已有200多年。旧宅各进两边有避弄(也称备弄),前后贯通。即有通风之用,也为安全通道,民间称太平通道。张石铭旧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建筑文化,建筑以明清传统建筑为主,兼有欧式建筑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建筑和文化价值。其建筑规模,装修豪华和精典在江南一带实属罕见,故有史学家称之为“江南第一名宅”。值得一看、值得一游,文化价值底蕴深厚。
小莲庄位于湖州市南浔镇南大门附近。小莲庄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至民国13年(1924)竣工,用时40年。小莲庄原为当地富豪刘镛私家花园,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的“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小莲庄是典型的江南园林。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莲庄由外园、内园及刘氏家庙三部分组成,向以“园中园”闻名遐迩。园林构思精巧,园林主体为十届荷花池。外园有荷花池(亦叫桂瓢池,俗称鱼经池),亭榭楼阁,曲桥长廊,环绕池周,傍水而建。桥畔古木扶疏,藤萝蔓布。北岸建有六角亭,隐于垂柳翠竹之间,极富江南水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