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青海察尔汗盐湖,你一定很困惑,这哪里有湖?分明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和大片像刚下过的白茫茫雪地。其实,那就是盐湖,沉睡地下的就是沉积的盐矿。
“察尔汗”为蒙古语,意为“盐泽”。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面积超过58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已经探明的氯化钠储量就有500亿吨,可供全世界60亿人口食用1000年。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镁、锂、硼、碘等多种矿产以及目前人们无法认知的稀有物质,尤其是钾盐资源极为丰富,钾肥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据说西方国家觊觎这里的宝物已久,无奈他们望而不得。
远古的察尔汗和柴达木盆地曾是浩瀚的大海,造山运动使大地隆起成了现在的模样。海洋的沉积造就了这片独特的海盐矿床。察尔汗的南面是高耸入云的昆仑山,北面是连绵起伏祁连山余脉。夹在其中的察尔汗是一望无边的戈壁荒漠。这里降雨量极小,气候十分干燥,而且日照时间长,水分蒸发快,从昆仑山流下的雪水无法从地表走过,而在地下形成了暗河。我在察尔汗不远处的部队老营房处,曾看到一根插入地下的钢管,日日夜夜向外喷涌泉水,可惜极咸,不能饮用。盐湖的表面是长年风吹日晒形成的“盐盖”。这种“盐盖”坚硬无比,公路、铁路正是建在这种“盐盖”之上。在这里修建公路也极其简单,推平路面,洒上清水,水干路硬,多重的汽车跑在上面都不会颠簸。汽车跑多了,路面自然变成了黑色,和柏油马路一般无二。我曾夸赞盐湖的柏油路修的真好,同行的伙伴笑话我还是下车看看再说,结果用工具一扣居然都是盐块。当年西藏平叛和对印反击战时的空军前进指挥所,就建在察尔汗盐湖上,那时只在平整后的地面洒上水后,就自然成了非常坚硬的跑道,我们的飞行员就是在这里驾机起飞投入战斗的。如今的前指已经成了青海盐矿的一部分。
察尔汗盐矿的开采也超出人们的认知,没有矿井,没有井架,只有大片像内地的人工养殖基地。大块的“养鱼池”里,有的放满了水,有的白茫茫的一片“雪”,那就是盐。盐矿的开采极其简单,用推土机推开“盐盖”,形成数百米方圆的围堰池塘,然后抽取地下水注满,不消三五日,地下的盐矿就在水的渗透下呲呲冒出地面,像大雪过后的雪地,这时候装载机出场,将雪白的原盐装上汽车、火车,运往祖国四面八方的盐业加工厂,有的成了工业原料,有的端上了人们的餐桌。记得盐湖开发初期,由于没有机械,人们都是用铁锹挖出一条一条的水沟,向沟里注水来采盐的,我的很多战友都参加了这样的劳动,他们说,看到那样神奇的“冒盐”过程,累也开心。
如今的察尔汗盐湖已经变成了国有大型盐业基地。现代化采矿机械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矿区有了初加工的先进设备,从察尔汗输出的不仅有原盐还有各式各样的盐产品,农民使用的钾肥有的出自察尔汗的盐矿。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察尔汗盐湖的现代化产品会愈加丰富多彩。察尔汗,这颗镶嵌在西北大地的明珠,未来将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