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孝顺,中华民族的幸福密码

发布时间:2023-05-16    作者:张礼忠

孝亲敬老,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孝敬老人关爱儿童,为什么从古至今大力倡导”,就是因为养育之恩大如天。唐代诗人孟郊在其诗《游子吟》一针见血地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心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妈妈手拈针线,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在他临走之前,细针密线地缝呀,缝呀,怕的是儿子一去几年,迟迟不归。谁说区区小草的心能够报答春天的阳光?儿女们又怎能回报得尽慈母的深爱?

因此,孝,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稳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的文化心理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方式。党和政府为此付出了极大心血,如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逢佳节来临,都老人发慰问品,组织登山秋游,登高远跳,尽赏秋水天共一色的美景;逢年过节,政府都赠送富的美食、保品;给老人们以大量的生活优惠,如尊老、公交老卡、办理低保、定期体检;提倡孝道出版了《新二十四孝》,倡导敬老的新理念。尤其可贵的是党和政府用心打造孝道政府为老人办好事、办善事可谓匠心独俱,举世无双。

随着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增加和经济水平及社会服务的提高,孝亲敬老的孝道观”,将逐渐脱离基本生理范畴,向着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以及晚年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进。其中,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仍是国人古至今践行孝道的基本内容,并在生活实践中继续发掘新时代的孝道资源,摒弃父母在,不远游”、埋儿奉母”寻愚孝,发扬天下公、不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统孝道。把继承父志转化为继承前一辈振兴中华的大志,让道成了人们心灵中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化基因”。让“孝”成为中国家庭的幸福密码。

古人云:”,孝亲敬老仍然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决不可寻闲视之。让孝敬老人的意识成为全民意识,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用人们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的形式,将孝道教育融入社会教育大系统中,在全社会形成代代相传的“孝”氛围。此,我特赋一小诗以志之:晚霞如诗享乐年,感谢儿女孝心贤。尊老敬老传佳话,幸福密码代代传。一谢党恩敬老情,二谢盛世福延绵。艳阳夕照晚景美,高歌一曲唱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