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05 作者:张礼忠
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口口传颂,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自古以来,讲究“咬文嚼字”“严谨工整”。但久有文字,经过千秋万代的“演绎”,还是出现了“错别字”, 成为人们的“笑柄”。于是,这无“大雅”,在文人墨客中便出现了“趣意盎然”的“纠错诗”。
所谓“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一是笔划不对,错得不成其字;二是意思不对,写错了变成了另外一个字,被称 为“别字”。当有人不小心写出了“错别字”后,另一个人发现后,用打油诗善意地为其纠正错误,这就是“纠错诗”,后来流传于世,被传为美谈。现举数例,以飨读者。
北宋时期,有两位秀才进京赶考,求取功名。因途中遇雨,便相约到附近一座庙门下避雨。其中一位看到寺庙门上写着“文庙(庙)”二字,便信口念道:“文朝”。另一位听了反驳道:“这哪里是‘文朝’?明明就是‘文庙’嘛!”二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此时一位优斋的老和尚途经此地,听到二人争吵,便上前询问。一个秀才说:“我们别争了,让优齐(斋)的老师父来评评是非吧!”另一个秀才却说:“老和尚怎能评出对错,还是到京城请教大诗人苏东皮(坡)吧!”老和尚并不意,说:“你二人可能是看扳了眼,把字认错了。老僧特献一首以错对错的打油诗,以正视听。”诗曰:“文朝文庙两相宜,吾到东边去化齐(斋)。你们不是孔夫子,吾辈不是苏东皮(坡)。”说罢哈哈一笑,让二位秀才面红耳赤。这是以其道还治其身的“纠错诗”。
据明代姚旅所著《露书》记载:某人给县官送了一盒枇杷,并在盒上写道:“送此琵琶,请笑纳。”县官打开礼盒一看,里面装的却是水果枇杷而不是乐器琵琶,不由得哈哈大笑,于是随口吟了一首打油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此诗传入送礼者耳中,倍感羞惭。
从以上二例可以看出,“纠错诗”的特点是充满幽默,以打油诗的形式,对那些写“错别字”的人给予善意的讽刺、纠正,让人忍俊不禁。“纠错诗”的另一个特点是“以错纠错”,故意以对方的口吻和所写的错别字对应,使对方“知错改错”。如清代一位名叫杨永明的人爱吃黄杏,由于在当地买不到,于是就写信给外地的老岳父,请他老人家代买。信上写自道:“请代买否”和“汤水鸡”,老岳父不知所云,经人提醒才想到,女婿可能是让他代买杏,而汤水鸡不过是女婿杨永明的姓名之误。于是写了一首嘲讽女婿的打油诗:“贤婿来信要采否,急得老汉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龙飞凤舞骂自己,涂鸦变成汤水鸡。女婿看后,羞愧不已并改正了写错别字的毛病。
其实,写错别字的现象世上常见,看后一笑了之,或以打油诗的形式给以嘲讽,或见怪不怪,不予重视。其实这种现象后患无穷,轻者,被人称作“错别字大王”;重者可造成重大损失。如上世纪30年代,阎锡山和冯玉祥结成了“反蒋联盟”发动了中原大战。本来胜券在握的反蒋联盟,其作战参谋因在作战命令中写错了一个字,将“命令某部昼夜兼程,直捣沁阳!”错写为“直捣‘泌阳’”,“沁”字多了一撇,成了“泌”字,结果,丧失战机,大败而回。这就是民国史上著名的“败于一字之差的战争”。由此可见“错别字”危害之大,决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