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拉练井冈山

发布时间:2025-03-24    作者:张礼忠

1960年,这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年。我所在的南昌某步兵学校,根据贺龙、罗荣桓两位元帅的指示:全校师生4000余人,奔赴井冈山实施野营拉练,学传统、练战术、练作风,全面提高学员的军事素质,备战备荒为人民,粉碎蒋军反攻大陆的阴谋。“我作为一名战术教员,参加“导演指挥部”,负责“拉练”的演练,得到了一次大练兵的洗礼。

井冈山是“朱毛会师”的圣地,是灵与肉的结合,在壮丽的自然景致中渗透、辉映着不朽的革命精神。被誉为“青山碧水井冈山,苍松翠翠竹井岗魂”。作为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史诗般的英雄业绩和壮丽的河山交相辉映,光照千秋,被朱德元帅题为“天下第一山”。

拉练伊始,我们按照作战要求,从南昌“八一大桥出发,边行军边参观边访问老红军,一处处革命遗迹和历史文物,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不凡历程。沿途一间间老屋旧居、每一个老红军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而老根据地的人们看到我们都喜泪直流,高呼“老红军又回来了!”

我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路高歌猛进,历时8天终于登上了井冈山顶峰。稍加休整,第一课便是参观井冈山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那根举世闻名的“朱德的扁担”,使当年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动人情景,让全体师生无比激动,老红军校长李立少将深情地告诉全体师生:“这不是一根普通的扁担,这是挑起革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扁担。井冈山精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锤炼与升华。它和以后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都是党和人民军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精神,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并终成燎原之势。井冈山的山山水水都是一本革命的教材。在这次拉练中,我们就地取材,用当年红军的英勇战斗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首选了“七溪岭战斗”,作为范本实施了山地攻防演练。

七溪岭山高险要,是出入井冈山的隘口。1928年6月,湘军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发动了“湘赣会剿”,妄图将红军扼杀在革命的摇篮。当时,红军只有两个团和一个营的兵力,且武器装备落后,只有一门迫击炮和5发炮弹,平均每个团只有200多支枪,其余都是大刀、梭镖。但英勇善战的红军将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分路穿插突袭敌营,消灭敌军3个团,迫使敌人抱头鼠窜。战后,红军战士们歌唱道:“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强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杨)”。

另外,我们还选择了黄洋界之战的遗址,作为教材,演练“山地防御”的战术。黄洋界是井冈山北面的天然屏障,这里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易守难攻。在这里,当年红军以少胜多,打了一个漂亮的山地防御战。红军战士以一个不足营的兵力击溃敌军两个团的战斗传奇。我们拉练的队伍登上山顶看到红军当年的哨口工事、战壕中的机枪掩体,依然坚守着那流金溢彩的光辉岁月,不由得想起了毛主席的豪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我们以黄洋界战例为蓝本,以现代“山地防御”为模式,让这些曾在部队担任排、连长的学员掌握步兵合成作战的本领,如一个步兵连可以得到一个炮兵连、一个工兵班、一具火箭喷射器、一具火箭筒和埋设地雷等火器的加强,从步兵作战转为多种加强的联合作战。这样,既继承了光荣传统,又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我们还探索了新的作战模式,实施了步兵山地攻防、江河攻防实弹演习,大练“一点两面”“三三制战术”和苦练200米内硬功夫。为此,我总结出“战术训练练、讲、研‘三结合训练法’”在《解放军报》和福州军区《前线报》发表。《解放军报》还专门为此次“拉练”发表了评论:《就地取材 活学传统》,在全军引起了热烈反响,各部队纷纷响应,在全军形成了拉练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