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斗中自有乾坤在

发布时间:2025-03-24    作者:张礼忠

“斗”是一种盛粮食的器具,也是传统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斗虽小,却关系国计民生。民谚云:“车载斗量粮满仓,手中有粮心不慌。”粮食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人们的生命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民以食为天”。古代,两军交战,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粮食的价值。为此,人们为生产粮食可以说费尽了心血。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一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语言简意赅,却道出了农夫的艰辛和产粮的不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开天辟地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看着“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农耕生活。为的就是有口“饱口福”。到了现代,更是视粮如命,把粮食生产视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为了筹粮,经常组织战士们到山下购买,肩挑手背运回驻地。朱德总司令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并自制一扁担,上刻“朱德的扁担”,传为佳话,并入选小学课本,我曾多次学读,受教匪浅。在延安时刻更是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建立了南泥湾生产基地,把南泥湾建成了一个“牛羊满山跑,粮食堆满仓”的乐园 。新中国成立后,党就发出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在《十五计划》中提出“切不可丝毫忽视粮食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继续保持粮食的稳定增产。”并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正是由于粮食这种属性,自古以来,引发出无数“斗中有乾坤”的故事。

李畲是唐代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不徇私情,他的母亲更是“清廉典范”。有一次,李畲请人将自己的禄米送到家中,李母叫人称量,发现多出了6斗大米。李母便问仆人是怎么回事,差役小吏回答:“御史大人的禄米在过斗时,按规定是刮平斗口的。”意思是没有去掉冒尖的部分。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差役又答曰:“给御史大人送口粮是不收脚钱运费的。”李母一听大怒,立即将多余的禄米退回,并补交了运费,然后将儿子李畲叫回家中严加训斥:“你身为监察御史,有分察百僚、肃整朝仪之责,怎么不从要求自己呢?你说惯例如此,惯例就是对的吗?”李畲听了母亲的教诲非常自责,从此更加注重清廉自守, 更加注重清慎修身。其他御史听说后,也为自己的律己不如李母而深感惭愧。从此,御史衙门政风一派清明。

唐代诗人皮日休,一次在前往毗陵赴任途中,因天色已晚,便在农家借宿。当他提出吃饭的请求时,主人却面露难色,说什么也不肯做饭,还将锅盖捂的紧紧的。皮日休几番好言之后,主人才将锅盖掀开,没想到仅有一些野菜糊糊。皮日休问:“老人家,今年不是丰收年吗?怎么还吃野菜?”老人回答说:“我们毗陵有这样的活法,粮食一石余,官家只作五斗量!他们大进小出,我们哪还有粮食吃啊!”

皮日休听后感叹不已,于是便写了《橡媪叹》一诗:“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皮日休上任后,来到官府检查衡量,严惩贪赃的仓军官吏,并在门前放置“公平秤”十杆,用大石头刻了一个标准斗。老百姓无不交口称赞,称这秤为“皮子秤”,称这斗为“皮公斗”。

在这方面,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国家主席刘少奇1959年到天津考察,几乎天天工作到凌晨。晚餐总是到深夜12点以后才吃。工作人员担心影响主席的健康,便提出为少奇同志加夜餐费,每月增加30元。少奇同志得知后很不高兴,说:“这是不应该的,我的生活应由我负责,不能要国家补助。请你们把补助的钱从我工资中扣除归还!”类似情况,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其实,无论是古人还是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追求的都是“公平”两字而已。公平者,国之基也。从这个角度看,“斗”中盛着人间正道、民心向背,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