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粽情绵绵感母恩

发布时间:2025-03-24    作者:张礼忠

端午节到了,我又闻到了粽香。思绪一下又回到了幼年的时光,看到了母亲包粽子的身影。

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习惯在农历的节气过日子。幼时,“谷雨”刚过,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虽日趋稳定暖和,但母亲相信“春捂秋冻”的民俗,告诫我们必须过了端午方能收冬衣。但孩子们却急不可耐,我们就开始盯着日历上的节气,不仅为了急于摆脱厚重的棉衣,也盼着“粽子节”快点到来,因为每年只有这个时候才能享用母亲亲手做的粽子,那可是那时不可多得美食。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缝衣做鞋、打理三餐、包粽子、制糕点,可以说样样精通,是村里出了名的“巧妇”。在庆祝老娘70大寿时,我曾出一联盛赞之:(上联):位居萱节,顺理成章持家,吃喝穿用细打理,儿女成才母开心;(下联):身为主妇,责无旁贷勤理财,柴米油盐巧安排,阖家满意娘欢喜。”横批:贤哉,老娘。老娘听了,直夸我是个孝顺的孩子。

母亲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尤其是红薯粽、豆沙粽,想起一串,常引得孩子们流口水。每次煮粽,房间里便会香甜味四溢,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急不可耐地问:“娘,粽子好了没有?”

等看到满脸汗水的老娘在白雾蒸腾中,用竹筷把一串串香味扑鼻的粽子,从锅中捞起时,我们雀跃地围着她欢呼。母亲把粽子一一放入我们兄妹5人的碗中,我们一边吃着热腾腾的粽子,不时夸张地惊呼:“我的娘啊,这粽子真甜啊!”如今,母亲已年逾古稀,身体大不如前。但每到端午,她仍坚持要包粽子。看着她那不再灵活的双手,费力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小心翼翼地放入糯米、红枣等馅料,再用棉线仔细地捆绑起来,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也夹杂着一丝心疼。

我知道,这小小的粽子,是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的寄托。就像她这一生,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让我们能吃饱穿暖,母亲总是省吃俭用。她自己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却总能在我们生日或过年的时候,为我们准备一份惊喜。

那时候,粽子对于我们来说,是难得的美味。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但母亲包的粽子,依然是我们心中无可替代的珍品。每一口下去,都是满满的回忆和浓浓的母爱。

如今,我们兄弟姐妹都已长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虽然不能常常陪伴在母亲身边,但每到端午,我们都会回到家中,和母亲一起包粽子、吃粽子,重温那熟悉的味道。因为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我们和母亲之间情感的纽带。

就像那首歌唱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对于我们来说,回家陪母亲包粽子、吃粽子,就是对她最好的孝顺,也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