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故乡年味暖乡情

发布时间:2021-12-02    作者:张礼忠

我的故乡河北省安国县,是个回汉族杂居的地方。以汉族为主,回族建有回族自治区。每逢过大年,气氛十分热烈。整个社会被年味熏陶的热热闹闹。我们汉族十分重视过年,要守夜、放鞭炮、吃饺子、穿新衣、拜祖先、向先辈和四邻老人拜年。回族较之汉族比较随意,不放鞭炮,一进了腊月就开展各式各样的游戏,捉迷藏、骑马打仗、溜冰、赶蜗牛、跳房、跳绳…方式不同,但气氛一样浓,两个民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过年气氛更加活跃。

就拿饮食习惯来说,汉族人大年初一,都会吃饺子,这已是约定俗称的惯例。而回族人都吃一种用黄米、红枣做成的美味可口的“抹糕”。这种粘米糕味道极好,并且寓意“步步登高”。拜年方式回汉族亦有不同,汉族人一般吃罢年饭,先是以家族为圈子的人们互相拜年,磕头下跪;回族人则串门互访,交流家长里短,宛如小河里的涓涓细流,从这家到那家,让整个村子显得和谐有趣。

我的老家是河北秧歌的发祥地,扭秧歌成了过年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我们村的回族人有共同爱好又各有千秋。汉族人以扭秧歌、打腰鼓、耍龙灯、踩高跷等为主,而回族有偶像崇拜传统、就以“荷花篮子秧歌为主,中间穿插一些乡村生活的故事,如男女爱情、男耕女织、课子读书、五哥牧羊、刘海砍樵等地方戏曲元素。

正月初五,秧歌表演就开始了,“过破五”,就“开舞”。在那个没有电视、音响的时代,农民自演、自娱的文艺活动,给劳累了一年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大家都说:“这真是乡下人的精神会餐啊!”特别是过了正月初十,就开始了走亲访友活动。许多人家都套上马车、牵着驴,到邻村接闺女、看老姑、请大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还有的给远方亲友下请帖,请他们来看秧歌、看大戏,一时间,车水马龙,喜庆有加。

我的家乡之所以出现如此热闹的局面,那是因为赶走了日本鬼子。特别是1947年实行了“土改” 农民翻身得解放,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谣,故出现了空前娱乐的场面。过大年后,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对联。那种欢欣鼓舞过大年的画面,70多岁后的今天,我这个年近九旬的老汉仍记忆犹新。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尤其是过年过节,我总是怀念故乡的秧歌和过大年的乡情。虽然,我们今天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乡情。如今,故乡的秧歌已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形式,我们喜欢它、怀念它,就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年味暖透了的乡情”。为此,我特赋诗以志之:“休道乡情味已淡,犹有传承彩虹绽。盛世生辉志未酬,返璞归真也绚烂。暮年怀念乡情乐,修身养性益延年。老年高歌风雅颂,畅写夕阳美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