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原创作品

回望盛唐时的边关诗情

发布时间:2022-01-26    作者:张相轮

中国历代,都有写边关生活的诗歌,表达爱国忧民之情。但能在古代诗坛和今天的诗歌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首推盛唐时代边关诗人,如李颀、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人。他们的诗歌,在当时诗坛和民间都广为流传,文学史亦不能忽视。盛唐的边关诗,可以同李白、杜甫、王维的诗一样,进入民间艺人的点歌“节目单”。可见在当时,边关诗不仅是一代诗人的创作热点,也是士人和大众欣赏的审美情结点之一。正因为此,今天才令我们久久回望深思。这一派诗歌的代表作,让人顿生一种壮阔、高远的“雄浑”感受,即所谓“盛唐气象”。最早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后来有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稍后或同代的李、王、岑、高都被冠以“边关诗人”的桂冠。后代,就没有人能超越获此殊荣。

盛唐诗的雄浑气象,是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映射。在唐建立统一王朝之前,国史曾经历了汉以后268年分裂割据、少数民族入主的乱局。但分久必合,统一华夏的大国情结,在十几代人的灵魂中积久而望一统。李渊家族有鲜卑人血统,充满尚武精神。他们爱马,所统领的军队十分精悍,军事名家辈出。李渊立国,经过李世民征战,到公元628年,国土面积约360万平方千米。唐高宗李冶,同影视剧形象或许有所不同,他任用开国名将李靖、李勣、薛仁贵等人,对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名将也很能重用,让他们带兵东征、西讨、北扩,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巩固边远区域的政治、军事管辖,使唐代领土扩大了一倍多。开元、天宝年间达到空前的1237万平方千米。大唐帝国呈现经济繁荣、政治改革、国力强盛、精神豪迈自信的局面。这一时期边关诗情的涌动奔流,包含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的伟大熏陶力。

一是礼赞从军戍边的爱国之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常被历代诗家评为“七绝第一”,主要是饱含心系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感。二是以身许国的阳刚之气。如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三是不畏艰难、志向高远的英雄气概。高适的《燕歌行》歌颂“男儿本自重横行”的远征军将,极言战场拼杀、血肉横飞的惨烈场面,让人感受征人生死未卜的命运,但却依然寄托着对远征者激励和共鸣。他的名作《别董大》,豪放乐观,备受世人推崇。四是安不忘危的警觉意识、高适在开元年间作《别韦参军》:“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壁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含有明显的对朝廷讽谏。李颀也批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总之,盛唐局面,一方面催生了将士和文人、大众的图强之心,酿出心系边关的诗情。另一方面,这种升平气象下的危机感与边关守战之苦的对比,是当时社会矛盾的暴露。这一类边关诗对唐玄宗一伙人的警示,让我们今天更为感概。写这些诗歌的人,大都是怀才不遇的诗人。唐明皇终究未能逃脱封建“周期律”的老套,在稍后的安史之乱中黯然隐退。我们回望唐代诗歌中流传千年的不朽爱国作品,不仅感悟中华作为卓然独立大国的厚重文化精神,更令我们要自觉重温圣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牢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当代警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以大无畏的自我革命精神,,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强国之路。